深化产学研合作,对集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图为集美最大的软件信息产业载体软件园三期。 (记者王火炎 摄)
厦门日报讯 (记者应洁)今年2月份科技部发布的一份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位,但这些科研成果却有很多“沉睡”在实验室里。
上周五,主题为“加强区校协作,构建紧密产学研体系”的集美区政协2018年首次高校委员季谈会在华侨大学举行,来自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多位高校政协委员和集美区发改、经信、科技、财政等部门的负责人“面对面”,探讨如何“唤醒”高校的科研产能、更好地转化为地方经济动能。
集美作为我市高校资源最密集的行政区,如何打破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围墙”,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要素,对集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去年开始举办的政协高校委员季谈会,同样是集美旨在用好高校资源,搭建政协高校委员为助推集美经济社会发展献智出力的新尝试。
集美区政协主席胡亚才建议,政府可以通过研究制定区校共建合作方案、成立科技促进转化领导机构等方式,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工作机制。此外,按照集美的“4+X”产业导向,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制定科技交易的具体办法,设立成果转化应用的考核体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用资本“撬动”创新。同时,可以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数据库”等信息服务网站,运用“互联网+”,为产学研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洽谈会、技术交易市场。
【委员建言】
人才培养是关键因素
最近发生的“美国制裁中兴通讯”事件,引起国人对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再度关注。“厦门提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目前厦门本地高校能够提供的集成电路相关人才每年不超过800人。”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崔建峰从具体产业入手谈产学研融合,他建议集美区政府可利用高校优势,比如依托厦门理工学院微电子学院等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服务。
“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实现产学研顺利对接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地方。”华侨大学副研究员黄志宏建议,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必须考虑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出台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流程
“产学研合作效果不理想,首先在于高校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高校目前导向是学术价值、论文数量,而企业注重应用研究和成果的产业化。”集美大学教授林媛媛点出了产学研困境的“症结”所在。
此外她建议,政府在推动产学研的过程中,要出台对校企双方均有利的优惠政策,并简化校企合作的办事流程,避免因为手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明确三方责权利界定
“目前产学研三方在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风险分担等方面机制上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受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约定,且三方往往对责、权、利界定不清,在协议履行的监管方面也存在疏漏,从而导致合作难以为继的情况时有发生。”集美大学讲师陈家友建议,要尽快健全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将各项合作制度明确和固定下来。同时他建议,高校要把服务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作为业绩考评和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人员“面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