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聚焦佛医文化。记者陈理杰摄
厦门石室书院院长忠明法师(左)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右)参观“东方法韵慈心慧语”书法专题展。记者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潘薇)“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借助海峡两岸佛医论坛这个平台,相关研究者一起探讨新时代传统佛医文化发展的无限可能。”昨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佛医论坛在厦门海沧闭幕。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齐聚论坛,探讨佛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佛医
传统药学发展正逢其时
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点打造的交流项目,本届海峡两岸佛医论坛紧扣“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友好交流和海外联谊,为完成两岸和平统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向晨报记者表示,佛医药学是一门智慧医学,系统而全面。“研究大健康医药学体系,必须吸收和借鉴儒释道文化,从而使得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这一视角来看,佛医药学的全面发展正逢其时。”
他还指出,佛医文化中很重视医德,这也是现代医学所注重的。“当今的医学发展十分注重医生的道德与修养,这也是佛医文化中所提倡的‘慈悲为怀’。”陈可冀说,同时,佛医文化也注重医疗技术,如敷药技术等都能寻得传统佛医文化的踪迹。
论两岸
现代养生潮流引发共鸣
本次论坛以“中华医药文化复兴”为主题,分设“佛医文化与生命健康”“药师信仰与身心健康”“佛教医方明及其时代价值”和“中华医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分议题。与会学者就诸多学界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博士、教授林昭庚分享了关于佛医文化研究观点。在他看来,探讨传统中医药文化,佛医文化是重要一环。“我对于传统佛医文化一直都有深入研究。在发展现代医学的同时,佛医文化是否能运用到现代医学中,很值得探讨。”林昭庚举例,中医常用的针灸,就佛医文化来说,还分为体针与心针。“体针就是现在所说的针灸,而心针则是佛医文化中所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内心情绪的辅助治疗,这是很特别的地方,和现代所说的修身养性会有些相似,可以互相借鉴。”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吴金滨表示,借着此次论坛,他积极与大陆学者探讨中药石斛的技术成果。“佛医文化涉及范围很广,养生是其中的关键要素,我们研究铁皮石斛也是顺应当今养生潮流。”吴金滨说,他和他的研发团队在台中打造了石斛种植基地,研发相关产品,通过传统佛医文化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打开了台湾的养生市场。他表示,日后计划与大陆相关业者分享研发成果,让石斛的药用与食用价值更多元化。
话未来
科技创新力量助医学“蝶变”
台湾“中国佛教会”副理事长明光大和尚表示,海峡两岸佛医论坛的举办很有意义,两岸代表共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两年前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佛医论坛时,我就来到海沧参加,有文化交流,也有教育交流,让我印象深刻。如今我又来参与第二届活动,不仅是论坛,书画展也很有意义。两岸专家学者探讨医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将科技与传统结合,打开医学发展的新天地。”
明光大和尚说,为了促进两岸交流常态化,他们举办了两岸青年禅文化体验营。“今年7月份,我们将举办第四届体验营,在厦门与金门开展活动,进行深入交流。”
陈可冀表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应进一步发展。“两岸的医疗业界乐于往来,海峡两岸佛医论坛等活动的举办,可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日后应多多举办。”
佛医高级研修班开班
为人才培养注入力量
晨报讯(记者潘薇)为培养较高层次的佛医药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与厦门石室书院联合主办中华佛医高级研修班,在本次论坛上,相关人员也从教学经验、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主办方表示,佛医高级研修班将深入挖掘佛医文化新元素,推动中华医药文化复兴。
厦门石室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忠明法师谈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佛医文化发展的历史,他希望佛医文化能够通过“一带一路”继续发扬光大,惠泽大众。同时,他希望以佛医高级研修班为契机,将佛医文化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民间,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中华佛医高级研修班学制为三年,主要在北京、厦门两地授课,结合各地游学,将系统的佛医学术理论与实证实修相融合,采用以星云法师为编委主任、陈可冀院士为名誉主编、李良松教授为总主编的《中华佛医文化丛书》为研修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
佛医文化是两岸重要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佛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联系海峡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他表示:“深化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要求,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记者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