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晓晴的蔬菜大棚
东南网4月3日厦门讯(通讯员 文/韩超 卢雅娟 图/陈嘉新 本网记者 刘玮)在同安,有这样一位气质“女神”,她的名字成为品牌,她的无公害蔬菜声名在外,她就是厦门天岩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晓晴。
从“黑妹野菜”到“林晓晴的菜”,从最初的3亩地到如今三个基地、1000余亩土地,从第一笔56元的销售额到如今企业年产值5000余万元,并带动基地周边农民增收,林晓晴与丈夫凭借坚韧的品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创业之歌。去年,她还获评了同安区农村实用人才。
本期同安“乡村振兴带头人”系列报道,我们带您一起品味林晓晴的“菜”。
连续数月当“洗菜妹” 她用坚韧撬开市场
一袭清丽雅致的旗袍,利落的短发,亲切的笑容,恬淡,大方,乐观——这是林晓晴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而谁又能想到,这位说起话来就带着甜甜笑容的女子,在10多年前因为常常骑着自行车在太阳底下暴晒推销自家产品,被称为“黑妹”。
2002年,林晓晴与丈夫陈益民在广东第一次接触到了“有机蔬菜”的概念。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两人回到同安,在小坪村租了一块3亩的试验地,一年后,又将基地转移到军营村的一个荒山头,因为那里更高、更没有污染。
此前,林晓晴通过114,辗转联系到厦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她,有机蔬菜对水质、土壤等方面的要求很严格,这也是最初她对有机蔬菜的全部理解。
开荒的日子是艰难的。白天和工人一寸一寸开垦荒山;晚上随意撘个铺盖就睡在墓地里。仅开拓荒山,林晓晴与丈夫就花了整整3年。
2007年6月份,基地种的第一批岩葱收获了,这种高山特色蔬菜却面临无人问津的情况,一批批运到岛内的菜又重新运回山上沃肥。无奈之下,林晓晴在岛内租下一间仅有8平米的小屋,开始了自己的销售之旅。
“当时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岩葱跑批发市场、跑餐厅、跑个体餐馆、跑民兴超市,一遍又一遍推荐自己的产品。”
在她的努力之下,2008年夏天,她的岩葱终于得到了第一笔订单,一家知名酒楼要了20包,一包2.8元,总共56元。
为了争取客户的信任,让消费者体验最好的口感,她直接在酒楼充当“洗菜妹”,帮厨房把岩葱洗好,还告诉酒店怎么炒这种蔬菜,后来酒店员工叫不上林晓晴的名字,就称呼她为“卖野菜的黑妹”。

林晓晴在菜地里作业
从农田直接到餐桌 1000多户粉丝长期吃林晓晴的菜
越来越多的酒楼饭店用上了林晓晴的特菜岩葱,这种高山上才有的蔬菜在岛内开始获得关注。
2011年,在被媒体报道之后,有岛内的市民打电话给林晓晴买菜。林晓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块还没被开发出来的大市场,所以“即使是亏本,即使只买一袋菜,我们也会从军营村将菜送到顾客手中”。
到2012年,林晓晴的菜已经有了100多名忠实“粉丝”,因为,林晓晴的菜安全有保障——2011年,天岩山的岩葱被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蔬菜,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获该机构认证的有机蔬菜。资料显示,该机构是农业部推动有机农业运动发展的专门机构,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其认证结果比一般的商业机构认证更有含金量。
林晓晴说,认证单一的有机产品,就要花费3万多元的费用,包括购买有机标识等各种开支,获得认证证书后,有机产品每年还要进行检测。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于企业的发展却必不可少。2012年获得省农业科学院特色蔬菜示范基地,2013年纳入厦门市菜篮子调控基地。去年,林晓晴的菜甚至上了重大国家会议的餐桌。
从农田直接到餐桌,特有的“直销”模式,让林晓晴的菜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如今有1000多个家庭成为其公司的固定会员,每天吃林晓晴配送的蔬菜,有不少市民周末还会带着亲朋好友直接从岛内直接开车到她的基地摘菜吃菜。
这也让林晓晴开始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记者昨日采访时,就遇到了某公司40多名员工前来开展团队熔炼。
如今,“教育农园”“小农人”夏令营等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和中小学生,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基地已经有了雏形。
带动农民转产增收 她用心培育新型农民
如今,林晓晴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一句“感恩”。
2016年,“莫兰蒂”台风让林晓晴的基地毁于一旦。但是大量忠实顾客对林晓晴的菜不离不弃,纷纷预付菜金,支持林晓晴重建。林晓晴说,仅顾客预付的菜金,就达55万余元。
同安区也组织人员帮助基地进行灾后重建,并提供了救灾基金。同时厦门农商银行同安中心支行主动找到了林晓晴,开辟了绿色通道,3小时批下50万元个人贷款。
7个月后,天岩山恢复了蔬菜供应。
因此,林晓晴常怀感恩之心。当事业逐渐有了起色,她就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林晓晴回忆,前几年同安生猪退养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面临转产转业的新选择,而青云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到来,为农民带来新的增收机会,如今已有60多名村民受聘成为林晓晴基地的员工。
莲花镇美埔村村民陈仓将自己的地租给林晓晴后,又受聘打理他出租的田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每年收入也不到1万元,现在一亩地至少可以保证2到3万元的收入。
“我们家的菜品质好,收成稳定,公司成立天岩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民再也不用担心种植品质,收入也更加稳定了。”林晓晴说。她还经常邀请专家为周边农民授课,传授种植方法以及种植理念,并出资让年轻人到外参加培训,将新技术带回家园。
2016年底,林晓晴又在南平新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