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们开展宣传和志愿服务。(资料图)
小义工们进行“垃圾不落地、垃圾要分类”志愿服务。 (资料图)
东南网4月3日(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2012年,思明区政府发起“感恩生活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公益项目。自此,城市义工组织蓬勃发展,目前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8000多名。他们不只是付出了爱心和汗水,更付出了不少智慧和专业知识——在化解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孩子总要长大,现在的思明城市义工已经走出了一条“自我组织化构建”的路子,每周的活动主题,义工星级评定标准,都由义工们探讨得出并执行。究竟城市义工在5年里经历了怎样的淬炼?这支成长中的队伍如何让爱心自然延续,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状态?近日,记者走进思明区城市义工,试图梳理其成长脉络,或许能给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一些思考。
无门槛,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伸出手,用自己的专业帮别人一把,这是曹云平当初加入思明区城市义工的初衷。
“之前在报纸上就看到会长王忠武的事迹,我的内心受到触动。其实城市义工做的事都很简单,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能让别人收到温暖,这样的事我也可以做。”曹云平说。
正是这样的心灵颤抖,让曹云平加入城市义工队伍后,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帮助了许多人。不久前,一名自闭症孩子在义工会议现场,被一旁突然爆炸的气球惊吓到,当场抽搐,曹云平第一时间冲上前抱住孩子,不断在其耳边重复“你是安全的”,并鼓励孩子说出害怕,释放压力。最终,孩子得到缓解,还用手碰了碰气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思明区城市义工的创办宗旨。2012年6月,思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发起“感恩生活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搭建起开放性的爱心平台,每周定期通过报纸、区政府网、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网站、广播、微博、QQ群等媒介发布活动信息,完全由爱心市民自愿报名。
职业不同,名字却相同。“城市义工们”多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人——70岁老党员蓝永生常驻轮渡服务点为外来游客指路,被称为移动的“114”;义工杨冬梅的特长是心理咨询,社区里的居民有啥不开心都找她说;义工蔡普南经营“开心农场”,经常组织小朋友户外活动。
逐渐地,城市义工形成了包括组织与个人联动的社会参与模式。不仅经常性面向社区居民征集“金点子”,提升社区居民自组织能力,还联手“民生110”承接部分社会服务项目,拓展外延增强民生服务功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同时,与法院、环保、交通等部门合作,推动公共部门志愿服务,引导公民参与社会事务。
从繁星点点到阳光璀璨,据不完全统计,思明城市义工队现有在册义工8000名,组建了7支专业服务队,设立35个待岗志愿服务点及18个固定志愿服务点,开展活动300多期,服务工时累计超9万小时,塑造出“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中国好人”王忠武,“全国最美家庭”许志仁家庭,“中国好人”蓝永生等品牌人物。
项目多,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白燕,现在看到你,我就踏实了。”日前,思明区鹭江街道94岁的陈阿婆坐在家门前,围着理发围布,与为她修剪头发的戴白燕拉家常。戴白燕告诉陈阿婆:“年前工作太忙了,今天一有时间就过来了。”阳光斜照在她们身上,说说笑笑,宛若母女。
2013年,思明区城市义工“身边好邻居”项目启动,义工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旨在用志愿行动促进邻里和谐,形成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缘分让戴白燕与陈阿婆连在了一起。从那时起,戴白燕一有时间就往陈阿婆家跑,带菜带米带油,就像回自己家一样。
“白燕是个好闺女,我让她不要买那么多,可她就是记挂我。”谈及白燕,陈阿婆满是感动,“就像亲女儿”。
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离不开项目运作。“身边好邻居”就是项目之一。据戴白燕介绍,“身边好邻居”已经拥有第一医院疼痛科分队、律师分队等几支小分队,他们为困难家庭提供精准化服务。
“为当事人引导时,不能简单地用手指指。要摊开手掌,身体前倾,给人礼貌的感觉。”这是柯秀清对“法庭义工”的服务有独特的见解。2013年9月,思明区法院与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合作开展了全国首个法庭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法庭义工”。如今,“法庭义工”已实现义工组成从道德模范和大学生为主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服务时间从半天值班到全天覆盖,服务内容从接待引导到人文关怀,服务点从法庭到全院的四大提升。莲前法庭的调查问卷显示,接受服务的群众中93.1%的人觉得“法庭义工”对自己有帮助,96.56%的人感受良好。
此外,城市义工协会还推出“善心善行365”,依托中山路、曾厝垵、轮渡等文明旅游服务点常态化倡导市民、游客遵守公共文明准则,受益人数达数万人;与思明区“民生110”形成互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
品牌引起了“蝴蝶效应”,影响了大批的辖区市民。一名市民如此形容:“看到城市义工的爱心行为,我才醒悟原来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所以我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规范化,建章立制永葆活力
2017年12月23日,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五周年庆暨城市义工代表大会现场,蓝永生等223位义工被授予“思明区星级义工”,陈霖等32位义工被授予“优秀义工”,戴白燕家庭等10个家庭被授予“优秀义工家庭”,工商旅游学校汽车部团队等5个团队被授予“优秀团体”。
“我们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无穷的快乐。”获表彰义工纷纷表示,五年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义工凝聚力越来越强。
建章立制正是思明区城市义工至今活力满满的秘诀。
思明区以“感恩生活、爱心思明”为口号,通过统一义工服装、开通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网站、义工创作《城市义工之歌》、开设微博和QQ群等方式,增强归属感。制定《思明区城市义工培训发展计划》,开设义工理念、文化等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义工团队认知。编制情景剧《城市义工、大爱如歌》,举办“最美厦门人、义工故事汇”,面向全社会征集“我心中的最美义工”,积极传播义工文化。
为了打破志愿服务的临时性和零碎化,2014年,思明区出台了《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义工注册管理的细则。同时,为规范义工的管理与发挥义工特长,协会设立了义工数据库,对义工信息进行分类登记,根据义工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岗位,来服务不同人群。
志愿者服务社会,社会回馈志愿者。办法中还规定,当注册义工年暮、患病和有困难时,可以优先享受相应的志愿服务,义工们相当于为自己在“爱心银行”里办了“储蓄”服务,这实质上也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嘉许或社会礼遇。
义工协会运作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着力当好“后勤保障”角色:一是弘扬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星级义工”评定,通过奖励优秀义工,定期慰问困难义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互助氛围;二是做好舆论引导,思明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协同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城市义工服务模式,大力传播志愿服务文化理念。三是凝聚社会合力,协助协会与各部门沟通,形成了包括“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新闻单位、民众”在内的组织与个人联动的社会参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