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筑和谐征拆局面 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
琼头立交宛如迂回旋转的长龙,将海翔大道、东界路、滨海东大道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许竞雄 摄)
在马巷党员干部的努力下,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二期按时完成清滩任务。(朱毅力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林瑞声 郑闽露)这两天,东坑湾的能见度特别高,碧波潋滟的水面,把不远处琼头立交工程清晰地倒映出来,刚刚铺上沥青的桥面,宛如迂回旋转的黑色长龙,将海翔大道、东界路以及备受外界期待的滨海东大道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爬上桥面的最高点往内陆方向看,翔安区马巷镇由现代化楼群与古朴街市共同构筑的繁华镇区似乎近在咫尺。
这样的画面,对于曾日夜坚守在这里的马巷征地拆迁干部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有人说,众多省市重点项目在这里的落地,快速刷新了千年古镇的风貌,而他们,就是这种“新旧转换”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事实上,马巷镇的项目建设,并非“在白纸上绘蓝图”那么简单,“新与旧”的逻辑关系背后,是当地党员干部在征拆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是一颗颗‘生锈的钉子’,拔掉它们,需要智慧,需要力量,更需要着眼民生福祉的责任与担当。”在自古以来就是“商贾辐辏”之地的古镇推进征地拆迁,马巷镇党委、政府有了明晰的思路。
攻难点
征地拆迁全速推进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马巷镇政府办公楼的走廊上,随时都可以看到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员,而在楼内的多个会议室里,人们围绕着“征拆”这个关键词,正讨论着什么。
一个戴着草帽,扛着确界工具正要出门的干部说,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是这样。事实上,就是眼前这个对于该镇征拆干部而言司空见惯的场景,为马巷一直强调的用“5+2”“白+黑”的干劲拿下新一年的征拆任务做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原因,无非就是他们肩上的任务重、拔掉“钉子”的难度大、保障项目推进的紧迫感强。
在马巷涉及征拆的大会小会以及项目建设一线,尽管气氛都有些凝重,但记者昨日拿到的一份成绩单却令人眼前一亮:2017年马巷累计完成征地3898亩、拆迁13.48万平方米,琼头立交工程、滨海东大道马巷段、马巷农贸市场、同翔大道南段、变电线路塔基建设、巷南中学、翔安东路、嶝山小学、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工程等项目顺利完成征收任务,民安大道与翔安大道立交工程、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号和2号地块、万家春路、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二期、海翔大道两侧绿化马巷段、西亭路郑坂段等项目已基本完成,轨道4号线、西亭路(滨海东大道-万家春路段)、东坑湾一期配套道路等项目正全力攻坚。
熟悉马巷情况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不少项目,全都错综复杂地缠绕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这份成绩单上的每一个“1”,其实也都是该镇党员干部汗水乃至心血的结晶。
实际上,相对于这份足以让外界叹服的成绩单,现在马巷镇干部们脑海中深深镌刻的,却是另外两个数字——新的一年,他们必须穷尽一切办法,拿下“征收土地3798亩,拆迁房屋28.12万平方米”的任务。
或许,这就是他们即使在周末也步履匆匆,累了困了却无暇停下来擦去汗水的原动力。
抢速度
深入一线破解难题
正在建设中的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附近,一处被当地征拆干部当做家的简易房,这段时间无论白天或者黑夜都特别热闹。在省市重点项目征拆一线设立工作点,实现驻点办公一线化,无疑是马巷快速破解难题的一个经验之谈。
同样“不关门”的,还有即使普通老百姓也熟知的马巷征拆退工作指挥部。这里一个办公室、三个工作组和十个工作片的运行机制,不仅打通了区、镇、村沟通渠道,也把征拆群众的诉求实时传递到全镇征拆的指挥中枢。而几乎每时每刻都闪现在马巷干部手机里的“马巷镇征拆退工作微信群”,更将不落幕的征拆汇报会、交流会、部署会,开在了激情洋溢的网络时空里。
国道324复线、滨海东大道、翔安西路项目工作组综合施策,顺利完成征拆,通车在即;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二期项目工作组不到1个月就提交2344亩滩涂用地进行清表,按时完成全部2766亩清滩任务;万家春路项目工作组突破重围,啃下骨头,按时提交全部用地224亩;同翔大道项目工作组仅仅经过3个月的时间,便“奇迹”般地完成征拆任务……不过,现在马巷干部们手里捏着的,并不是这些傲人的成绩,而是刚刚打印出来的厚厚的“征地拆迁任务分工及进度表”,他们中的不少人把一个大大的“快”字,标注在了表格的扉页上。
在依旧难缠的历史遗留问题前寻求快速突破,马巷把一个重要着力点放在做好被征拆群众的民生保障上。而一种“以拆迁户带动拆迁户”的创新模式,也把该镇“快推进、少强拆、零上访”的和谐征拆局面坚实地构筑起来。
也许可以这样比喻:古镇的征地拆迁与项目建设就是擦子和画笔,两者的起落间,一个重点项目支撑下的新时代马巷跃然而出。
【人物素描】
吴加油
把群众当家人
当记者在吴加油面前掏出笔记本准备采访时,吴加油却摆了摆手:“我是老同志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同志吧。”
即将退休的吴加油,在征拆战线上确实是“老同志”。2009年被抽调到马巷镇参与征拆退工作,一干就是9年多。ABB工业园、725所、国道324复线、天马微电子配套道路、舫山北路南段、中奥游艇码头、轨道4号线、滨海东大道马新大桥等众多外界耳熟能详的征拆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许多被认为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难题,也在他的手上迎刃而解。
大家都说,吴加油搞征地拆迁,“很有一套”。不过,吴加油自己却说,其中最有效的工作法,就是要把群众当家人。有位被征拆户的小孩在临近入学时报不上名,吴加油便每天奔波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协调解决其就学难题,难怪当时有工作人员误把吴加油当成孩子的父亲。最终,孩子的父亲主动把房屋交付拆除。吴加油感言,征拆工作说难也不难,只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吴加油特别喜欢自己的名字,他现在总这样自勉:“老同志老了,但还要加油!”
林权利
走进群众心里
刚在椅子上坐下接受记者采访,林权利的手机微信提示音又响了——那是一位被征拆户发来的,他赶忙把信息回了过去。林权利的同事说,如今权利最常用的联系人里,很大一部分就是其工作对应的这些被征拆群众。
林权利所负责的工作组,去年累计完成征地318亩、拆迁房屋3.11万平方米,很多人感到惊讶:面对为数不少的“钉子户”,他是怎么做到的?
不过,在林权利的脑海中,并没有“钉子户”这样的概念。他说,在征拆工作中,更应该把群众当做知心人。正因为如此,进村入户和群众拉家常,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林权利总是走在最前面,难怪现在不少老百姓都说:“和权利坐在一起,聊得特别开心,虽然我们也知道,他是来‘做工作’的。”
其实,林权利在征拆现场乐此不疲地走到普通老百姓中去,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群众能和他站在一起。他说,以拆迁户的角度和拆迁户进行沟通交流,更接地气,更容易获得理解。事实也有力证明了这一点,林权利从一个个“突破口”,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