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调解室体验调解过程。
记者体验自助立案服务。
记者体验驻点律师服务。
P-Professional(专业)
L-Legal(法律)
U-Unite(联合)
S-Serve(服务)
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 兰京 谭欣妮 通讯员 厦法宣 图/厦门日报 记者何炳进)3月16日上午,本报记者与十余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记者一起走进厦门中院诉讼服务大厅,参与该院策划的“今天我当班”大型体验式采访活动。
厦门中院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中心,推进服务型诉讼服务建设,构建具有“专业、法律、联合、服务”多重定位的“大服务”体系。
工作人员都喜欢叫它“诉讼服务PLUS”,寓意着其中的专业性定位(Professional)、法律性定位(Legal)、联合性定位(Unite)和服务性定位(Serve)。
大服务
30多项便民服务一应俱全
既有法庭义工提供志愿服务,又有律师驻点服务
上午9时许,厦门中院诉讼大厅的导诉台,已有当事人在咨询。自动排号机前,不时有当事人在排队取号。法庭义工许幸福热情地走上前询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案件?”“民事案件。”“申请再审?”“好的,请拿好您的排号。”经专业培训的许幸福已能清楚地帮助当事人分类排号。
66岁的法庭义工叶美琳则注意到一位气鼓鼓的当事人。“您先坐会,我给您倒杯水。”叶美琳从电池厂退休后就来做法庭义工。“他为与儿子媳妇的房产纠纷,来了好几趟了。”她说,来中院大多是上诉,情绪多少会比较激动。“我们则可从心理上给他们一些宽慰。”
叮铃铃!一旁导诉台的电话响个不停。“您好!”“请问立案号是多少?”大学生导诉员陈可崴一边接起电话,一边对着电脑迅速检索。这已是他今早接起的第10个电话,有关一个民事合同纠纷的案件,具体查询需要准备的材料。陈可崴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大一学生,他说,在这学习到不少法律实务操作。“半天至少有几十通电话,大多是咨询立案情况、立案进度等。”
导诉台的工作人员顾建梅也忙得没有坐下的空闲,一会为当事人复印、打印文书,一会为当事人提供办事引导。旁边,驻点律师张纯艺则一直保持微笑站着,为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据悉,现在,诉讼服务中心的义工站可提供办事引导、线路指引、案件查询、药品文具、免费茶水、报刊阅览、导诉服务、手机充电等8种服务。
此外,进门右侧还有6台触碰电脑。这是厦门中院自助查询立案系统和律师服务平台,可提供在线立案、我的案件、法律论坛、辅助工具、建言献策、法律援助、开庭排期共7大类24项服务功能,有效节省了律师参与诉讼的时间和成本。
“特别是外地律师,一次要立数十个案件,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有了律师自助系统配合,一天就能完成所有立案。”立案庭工作人员阮婷婷介绍说,自助立案服务由当事人操作完毕后会自动生成二维码,凭二维码到服务柜台进行确认即可完成立案,十分便捷。
大调解
厦门特色“五缘”调解为当事人排解苦恼
特邀调解员坐镇调解室,多元渠道化解纠纷
这是来自集美的马先生第一次迈进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上周四,他突然收到一张法院传票,得知因自家超市内的裤袜涉嫌侵犯商标权而被告了。“袜子有正规进货凭证,只卖过对方调查取证的两双,去年已被批发商回收。”除了苦恼,马先生更觉得不知所措。“妻子吓得这几天都睡不着觉,今天特意来问问是怎么回事。”他手里紧紧抓着一叠文书,站在导诉台前,询问该找谁咨询。法庭工作人员看了立案号,让他联系该案的书记员。
电话里,书记员让其先到“五缘”调解室稍作休息。记者跟了进去,看到调解室内放着舒适的沙发、圆桌,色调暖色为主,很容易让人放松。每个房间依次挂着“台缘”“乡缘”“商缘”“家缘”“人缘”的牌子,分别主打涉台调解、邻里调解、商事调解、家庭纠纷调解、弱势群体调解等。30分钟后,还在忙的书记员赶到,仔细听完陈诉后,耐心给出解答。“您这个案件可能可以追加供货方。具体举证,您可以质询导诉台的律师。”此外,考虑到案情简单、案值不大,书记员还建议马先生考虑诉前调解,让他与原告代理人进行联系。
隔壁的调解室里,特邀调解员老林正在调解一起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老林提出“利息退让”的调解方式,得到双方的认同。不过,因上诉方代表突然提出新的还款方式,被上诉人一时难以决定。协调1个小时后,双方决定择日再调解。“能调解尽量不要走法律程序,耗时费力。通过调解也能减轻一些法院的负担。”老林说。
而这得益于厦门中院的案件“分调”机制、“快立快分快调”的便民措施。厦门中院立案一庭庭长刘辉煌介绍,当事人起诉,立案之前法院会根据其意愿进行诉前调解。“法院委托经验丰富、威望高的特邀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会进行司法确认,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对于调解不成功的案件,法院会依法进行“繁简分流”。简单的争议不大的案件马上可以经“速裁”团队进行快速审理,快速裁决。疑难案件就依据专业性派到各业务庭。
大辐射
推行辅助外包为法官减轻压力
创设“司法辅助中心”减少诉累,提高审判效率
记者体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接平台。
推进司法辅助与司法审判工作相分离,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司法机关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厦门中院成立司法辅助事务中心,引入公证等社会力量,打造“公证员+送达员+调查员+调解员+信息员”的“1+4”司法辅助工作模式,减轻法官工作压力,提高了审判效率。
在本次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也走进诉讼服务大厅的北面办公室,一同感受司法辅助中心的工作氛围。
“这是我们今天的排期送达表,今天我们送达组要上门送达8件案件。”工作人员小李指着电脑自动生成的送达表,自豪地告诉记者,“再加上电话、邮寄、公告送达,我们这个月光送达案件就有两千多件呢!”
当天,记者还跟随司法辅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体验文书送达的工作。在一波三折之后,因为当事人地址无法确认而未能成功送达文书。工作人员施青毅说,这已经是第七次邮寄,第二次上门。“这是原告新提供的地址,上次的地址在兴隆路,因公司搬走而未成功送达。”有的时候,他们还要去寻求居委会、片警的帮忙。“特别是去城中村,门牌号很乱,根本找不到。”
“以前,这样的工作是由法院工作人员自行完成。”厦门中院立案一庭庭长刘辉煌介绍说,建立辅助事务中心后,在一定程度上将审判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其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除厦门中院设置辅助事务中心外,各基层法院也在各自探索司法事务辅助外包工作。此外,我们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无纸化流转、流程化跟踪、一键化管控、透明化监督和数据化分析,将审判辅助工作纳入全市法院大数据中心精准管控。”
【声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吕贝娜:
法庭义工体现了司法为民,当事人一进门第一时间就接触法庭义工,他们通过法庭义工缓解了紧张情绪。厦门法院的这个举措很棒!
福建法治报记者王淯滢:
司法无小事。为保证文书送达当事人,真可谓要穷尽一切办法。即便再高的楼,再难找的地方,法院的工作人员都不放弃,找物业、居委会,甚至让片警帮忙。认真钻研的劲,就和调查记者一样,仔细再仔细,不容一丝疏忽大意。
厦门电视台记者喻柏菲:
对比以往的人工录入立案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待,自助立案系统效率高,全程仅需2至3分钟,不仅缩短了当事人的等候时间,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厦门晚报记者赖贵旺:
法院的工作人员太不容易了,调解要下很多功夫,还可能不成功。厦门法院开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举措很好,可以加快当事人案件的进程,提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