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辐射 推行辅助外包为法官减轻压力 创设“司法辅助中心”减少诉累,提高审判效率 记者体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接平台。 推进司法辅助与司法审判工作相分离,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司法机关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厦门中院成立司法辅助事务中心,引入公证等社会力量,打造“公证员+送达员+调查员+调解员+信息员”的“1+4”司法辅助工作模式,减轻法官工作压力,提高了审判效率。 在本次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也走进诉讼服务大厅的北面办公室,一同感受司法辅助中心的工作氛围。 “这是我们今天的排期送达表,今天我们送达组要上门送达8件案件。”工作人员小李指着电脑自动生成的送达表,自豪地告诉记者,“再加上电话、邮寄、公告送达,我们这个月光送达案件就有两千多件呢!” 当天,记者还跟随司法辅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体验文书送达的工作。在一波三折之后,因为当事人地址无法确认而未能成功送达文书。工作人员施青毅说,这已经是第七次邮寄,第二次上门。“这是原告新提供的地址,上次的地址在兴隆路,因公司搬走而未成功送达。”有的时候,他们还要去寻求居委会、片警的帮忙。“特别是去城中村,门牌号很乱,根本找不到。” “以前,这样的工作是由法院工作人员自行完成。”厦门中院立案一庭庭长刘辉煌介绍说,建立辅助事务中心后,在一定程度上将审判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其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除厦门中院设置辅助事务中心外,各基层法院也在各自探索司法事务辅助外包工作。此外,我们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无纸化流转、流程化跟踪、一键化管控、透明化监督和数据化分析,将审判辅助工作纳入全市法院大数据中心精准管控。” 【声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吕贝娜: 法庭义工体现了司法为民,当事人一进门第一时间就接触法庭义工,他们通过法庭义工缓解了紧张情绪。厦门法院的这个举措很棒! 福建法治报记者王淯滢: 司法无小事。为保证文书送达当事人,真可谓要穷尽一切办法。即便再高的楼,再难找的地方,法院的工作人员都不放弃,找物业、居委会,甚至让片警帮忙。认真钻研的劲,就和调查记者一样,仔细再仔细,不容一丝疏忽大意。 厦门电视台记者喻柏菲: 对比以往的人工录入立案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待,自助立案系统效率高,全程仅需2至3分钟,不仅缩短了当事人的等候时间,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厦门晚报记者赖贵旺: 法院的工作人员太不容易了,调解要下很多功夫,还可能不成功。厦门法院开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举措很好,可以加快当事人案件的进程,提高效率。 |
相关阅读:
- [ 03-13]厦门中院生态环境审判庭12日揭牌
- [ 01-30]厦门市中院“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站”正式揭牌
- [ 01-08]去年厦门中院受理案件118847件 办结105245件
- [ 01-03]厦门中院披露涉自贸区案件情况 金融类纠纷占五成
- [ 12-28]智慧法院进入3.0时代 厦门中院“厦法e平台”昨启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