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惠玲 通讯员 林瑞声/文 张天骄/图)飞檐琉瓦、彩瓷贴雕,花卉祥云相互辉映;堂中,大厅广阔,祖龛鎏金描红,内饰画栋雕梁、描金点翠、工艺精湛;神龛文匾金碧辉煌,牌位神像熠熠生辉。这就是新落成的翔安彭厝祖祠。
原彭厝祖祠虽经几次修缮,然而历经六百余年风吹雨打,墙体剥落、梁柱腐损十分严重,不堪修补。广大族人迫切希望重建祖庙,完善相应设施,消除安全隐患。2015年动工,历时三年兴建,新落成的祖祠“二进三开”,占地约371.2平方米。昨日上午,翔安彭厝祖祠举行“祠宇庆安”,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上千名宗亲齐聚一堂,纷纷来贺。
现场
宗亲来贺 热闹非凡
锣鼓舞敲起来,腰鼓舞扭起来。翔安区新店镇彭厝社区一片热闹。
昨天一大早,上千名彭氏宗亲,早早会聚在彭厝祖祠广场。大家准备供品,祭拜四方神明、“引灯”、“接龙水”,祈求五谷丰登,出入平安。
据了解,原祖祠约始建于1385年,历经六百余年风吹雨打,其间虽经几次修缮,早已损毁严重不堪修补。广大族人迫切希望重建祖庙,完善相应设施,消除安全隐患。近年,经济水平提高了,族人倡议重建,一干宗亲不辞辛劳,勇挑重担,组织成立了彭厝祖祠筹建理事会。历时三年兴建,又经三个月筹备,终于在昨日正式落成。
筹建
齐心协力 无私无欲
“祖祠重建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理事会成员的勇于担当担责,离不开为建祠筹集资金而日夜操劳的宗亲。”祖祠筹建理事会彭建议介绍,祖祠筹建理事会下设财务组、基建监督组、文书组等工作小组。财务组三年多来持之以恒,每天坚守岗位,服务捐资的宗亲,收支每月上榜公布。基建监督组负责监督工程施工进程和建筑质量,轮值不断,一有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整改解决。文书组配合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做好整理,及时做好发布宣传工作。为祖祠重建工作能更加完美,他们到处奔波,三年如一日,无数次地组织实地考察和借鉴其它地方已落成的祖祠,精心研究每一个实体细节和建筑选料。他们为宗族大业风雨无阻,有时更是置个人事业和家庭琐事于不顾,一心扑在建祠大事上。更难得的是,为将筹集的资金完全精准地用于建祠事业中,一切外出考察、选料等差旅费用,全部由个人自理。
延伸
源远流长 底蕴厚重
据介绍,翔安彭厝社区与金门襟山带水,自始建历今六百余年,漫长岁月经多次修缮,地基墙体仍是明建遗留古迹。
族谱序载:立家建明堂,背匝以松树百株,枝叶横黛。彭厝堂号“松山”。祠堂内祖辈书堂联一对将松山彭厝坐向及左右地理环境之胜景写进楹联如下:“坐凤崭朝泰武扇石松高观地脉,东大嶝西天马嘉乐峰秀显官星。”堂悬挂历代匾额“孝悌力田”“荣禄大夫”“奉政大夫”“文魁”“武魁”“钦元”“拔元”“进士”。
公元2000年,松山族人为彭德清将军挂匾“海军少将”。1995年,台湾著名学者彭炳进博士率台湾宗亲回彭厝松山堂,族人贺匾“德厚流光”。彭厝宗祠同后肖宗祠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入选《海峡祠堂大观》文献画册。
渊源
两岸彭氏 情谊深厚
据了解,松山彭氏二世祖子安公客居金门,成家立业,享寿68岁,卒明洪武壬申(1392年),与婆罗氏合葬于金门沙尾乡。惟时隔六百载,在台新竹彭氏裔孙,于1994年重修子安公祖茔。
每年清明,新竹市彭氏族人赴金门祭扫祖墓,2008年春,福建籍地彭氏宗亲有记载以来首次组团到访金门,两岸彭家裔孙共同联合祭扫子安公祖茔。
不仅如此,两岸彭氏宗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和亲情交流活动,使得两岸彭姓实现了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这对深入挖掘两岸姓氏源流的渊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