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科研,提升学科素养 双岭小学坐落在厦门西北部的越尾山下。在这里,师生们既可以看到青山绿水,也可以看到水土流失的景象。面对特殊的地理环境,学校提出结合山乡的优势,把校园周边林场及集美区水土保持试验站等资源作为育人载体,并为此筹措15万元建设了校内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地。 如今,步入双岭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人工降雨水土流失观测台”。在观测台内,各种植被形态的坡地并排而设。只要打开开关,坡地上方就会模拟“下雨”:没有植被的坡地,“雨后”流出了黄泥汤;设置了“菱形骨架植草”护坡的坡地,流淌出的水清清亮亮;利用废弃木桩加上竹编的“木桩植草”护坡成功稳固了地表,并且减少了水土流失……在这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特色教育,也吸引了农业部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的水保专家前来实地考察。 一所位于山区的农村学校,为何能够把水土保持教育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集美区推行的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功不可没。“我们从2009年起开始组织申报微型课题,是厦门市最早启动微型课题研究的区域之一。”曾义和告诉记者,微型课题重在结合本校、本地及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强调“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价值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微型课题降低了科研门槛。”陈国荣退休前在双岭小学负责水土保持教育,他说,相比于以往动辄几年的大课题,微型课题的特点是研究范围小、周期短,一般在一年甚至一学期内完成,对于基层一线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双岭小学的水土保持教育正是起步于微型课题,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最终在大家的推动下取得了教育实效。 “截至2017年底,我们已经组织申报了6批次,立项课题400多个。”曾义和说,微型课题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学科素养,也有助于引导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据介绍,除了双岭小学的水保教育之外,集美区内的不少农村学校,如灌口小学、田头小学、灌口中学等,也都在微型课题的带动下,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绿色文明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办学特色。 |
相关阅读:
- [ 03-05]集美区启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 03-05]集美港头公益图书馆:播撒公益火种 点亮乡村夜空
- [ 03-05]集美区举办多场学雷锋活动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 [ 03-05]集美区万棵红树种植计划启动 本周六等你来播种
- [ 03-04]集美区举办多场学雷锋活动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