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美丽厦门 > 正文

厦门:年俗老手艺 传递浓浓年味

2018-02-11 08:43:00陈冬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老手艺、传统民俗具有永久的魅力,受到市民的喜爱。(记者姚凡摄)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陈冬 实习生 张觉尹 )剪窗花、做年糕、捏面人……每到春节,中国传统年俗的一项项准备工作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这里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一群手艺人的执着坚守。

近年来,各种民间老手艺重新受到关注,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传统技艺的怀念。改革开放40年,国人从流行过洋节,转向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体现出一种文化的觉醒和自信。

春节将至,我们探访三位厦门手艺人,记录下那些与“年”有关的老手艺,和大家一起重温传统的年味儿。

剪纸艺人以乐:以敬畏之心“剪”出新天地

  以乐将剪纸艺术视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受访者供图)

  以乐剪纸作品

大红福字窗花,是不少本地人过年必备的年货。80后剪纸艺人以乐,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布局,以剪刀为笔、以纸为诗,一张一合一来一回,让这门传统艺术在保留传统美好寓意的同时,变得更具时代感,而纸张经过细致的剪裁,也有了新生命。

以乐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素有“剪纸之乡”之称的漳浦,是他的老家。初二那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以一张剪纸作品获得全国艺术大赛银奖。现在,他的剪纸艺术馆设在最具厦门味道的老城区――穿过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尽头的一栋三层百年老屋。古朴的红砖、木质的楼梯,在剪纸作品的映衬下,一派宁静与和谐。在这里,以乐传承着剪纸的传统技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创意,赋予剪纸更加年轻的面貌。

过去,剪纸的寓意很传统,如年年有余、喜上眉梢……以乐“不走寻常路”,将自己所学的空间设计专业融入剪纸艺术,既保留传统手艺,又创新样式,以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常常遭遇质疑,但以乐仍然坚持自我风格。“还记得2012年第一次办展,由于是新人,专业机构将我拒之门外,我只好在大型商场里自己租场地展览了一个月。”不过,他相信,艺术的价值在于找到知音、打动别人,不要功利化,而是用心去做。

如今,以乐以其当代性的眼光,去提炼传统民间艺术的语言,跨越时代的鸿沟,深入生命的层面,开拓了传统剪纸艺术的边界和未来的生存空间。林语堂曾说过:“艺术是在技术之上的思考。”这句话,以乐始终铭记于心。

面塑艺人杨伟:求艺十余载传承捏面绝活

  杨伟在工作室创作新造型。(陈冬摄)

挑担提盒,走街串巷,指间变化出无数的灵动造型――逛庙会、赶年集时,捏面人师傅可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如今时代变迁,当80后捏面人杨伟驻足于人群中,展现自己的精妙技艺时,仍然能够吸引众多的目光。

临近春节,杨伟比平时更加忙碌。他的工作室就在高林社的一间出租屋内,陈设很简单,但那些五颜六色的面团、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还有上百个面塑成品,还是把空间挤满了。捏、搓、揉、刮……各种颜色的面泥仿佛有灵性般,在杨伟手中变得服服帖帖。转眼之间,一只活灵活现的“旅行青蛙”便诞生了。

1999年夏末,18岁的杨伟在广州街头偶遇一位老艺人,被他那一手捏面人绝活深深吸引住了。每天,他都跑到摊位前,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收摊。几番软磨硬泡,老艺人终于答应授艺。凭着执着与灵性,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的杨伟只学了不到一周便“出师”,捏出的面塑有模有样。

经历过摆摊等各种艰难困苦,杨伟仍不愿放弃面塑艺术,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艺上。14年来,他走南闯北,四处学艺,寻求创新之路。2016年,他落脚厦门,“我喜欢有海的城市,厦门包容、开放。”

“这些材料都是我自己配的,颜料也是亲手调试的。”杨伟说,过去他的作品以西游记里的人物,或是花鸟虫鱼居多,但现在,只要你能说得出来的东西,他都可以捏。

“摆摊时,我常听带着孩子的家长说,如果捏面人能和孩子们互动,教教他们该多好。我觉得,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就要从娃娃抓起。”于是,杨伟开始开设儿童面塑课程,走进校园举办兴趣班,并在网上毫无保留地授艺。他说,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民间技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吴再添小吃”传承人吴民祝:每一块咸粿都有“厦门味”

  吴民祝按店里规矩,仔细检查咸粿的软硬度。(陈冬摄)

每天早上5:00,吴民祝起床,从海沧驱车赶路,半小时后,准时出现在岛内美湖路的吴再添小吃店门口。他要和厨房里的老师傅们一起手脚不停地工作,直到中午过后才能稍事休息。

春节将至,闽南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咸粿。这些天,店里咸粿的销量激增,90岁高龄的吴再添不放心,不惧寒冷,晚上仍要抽空到店里“巡视”,和四儿子吴民祝商量如何备料,才能尽量满足市民的需求。

吴再添小吃店始终坚持着古早的制作工序,现做现卖,拒绝添加防腐剂。咸粿分为萝卜口味和南瓜口味,选取最新鲜的食材作为配料,除了磨浆和刨丝,其他工序都是依靠人工完成。吴民祝说,咸粿好吃的秘诀关键在于米,要选用陈米或晚稻,经过充分的浸泡、洗净、打磨,再加入适当配比的水和调料,两个半小时的蒸煮,出锅的咸粿软而不粘、结实有弹性。“父亲很早就立下了规矩,咸粿加入的水量要严格按照铁皮桶上的记号标线,不要贪多,一次最多蒸8笼,这样火候刚好,才好吃。”

早在1947年,吴再添就在中山路局口街经营小吃,“诚信为本、货真价实、薄利多销、服务大众”,是他一贯的经营宗旨。吴民祝不忘父亲的教诲,身体力行,坚持做厦门古早味。如今,他的儿子吴思航从新加坡留学归来,也加入了“吴再添”的行列。

尽管受到外来口味的冲击,但“吴再添”这个老字号依旧在城市变迁中努力坚守传统风味,为的就是保存这份厦门人的集体记忆。吴民祝说,让“吴再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经营,一直是他和家人的心愿,他希望儿子所学的先进管理知识,能让这家“老字号”焕发新的能量。

不过,现实中的困难,也让吴民祝感受到传承的不易。每月两万元的店租,有限的利润空间,是传统小吃发展壮大的障碍。此外,吴民祝还面临着传统小吃技艺失传的局面,“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怕吃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