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他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十三大门类。
海西晨报讯(记者叶子申)昨日凌晨,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消息传到厦门,许多人为之震惊———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1日,“丝路行者”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在厦门华侨博物院开展,作品展持续时间一个月,展出饶宗颐的100幅精品书画,引发全城聚焦。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厦门收藏家李忠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闻饶老去世的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同时,我也感到很荣幸,能在厦门举办他在世时的最后一场个展。”
据悉,饶宗颐是汉学界的一面旗帜,被赞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有评论将他与钱钟书、季羡林两位先生并称“南饶北钱”“南饶北季”。而在艺术界,饶宗颐是学者、诗人、艺术家三位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奇迹。
[大师与福建]
多次到访常谈闽南文化
饶宗颐十分关注福建以及闽南文化。据悉,饶宗颐曾多次到访福建,追寻古代中国与海外交通的史迹,追寻朱子、柳永、李卓吾以及郑成功等的故居旧踪,多有咏叹:“千秋嘉会忆鹅湖,吾道从知德不孤。”可以说,在他博大精深的学问之中,福建也是他心向往之地。
据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第三任理事长孙立川介绍,他于1993年移居香港之后,便有幸追随饶宗颐多年,经常得到他的当面指点,并亲身见证了饶宗颐先生的许多学术成就及身兼数长的艺术硕果。“我向饶公请教时,他常谈及闽南文化。”
据介绍,饶宗颐对闽南方言与戏剧的关系也有一定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饶宗颐应邀去日本京都大学讲学时,在图书馆参观古善本,发现了李卓吾评本《荔镜记》的刊本,如获至宝。“《荔镜记》即梨园戏《陈三五娘》,描写的正是一对来自泉州与潮州的才子佳人相爱而私奔的古代爱情故事,此剧至今仍在福建长演不衰,尤其为闽南民众所喜爱。”
孙立川介绍,在二十卷《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中,有“中外交通史”、“潮学”卷及历史、华侨史、宗教语言等篇幅,经常见到有涉及福建文史研究的文字。“再加上饶公出生地潮州,两地在文化、习俗上多有关涉,因此,饶公对于福建的文史亦多有研究,且屡发人未发之所见。”
因为对闽南文化的深入研究,去年8月2日,饶宗颐还应邀成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最高学术顾问。
[大师与厦门]
百幅作品正在鹭岛展出
从2月1日到3月1日,“丝路行者”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在厦门华侨博物院举办。据策展人李忠介绍,此次展览展出100幅饶宗颐书画作品,全部由国内外多位资深藏家贡献。
昨天,记者在展厅看到,此次展出的饶宗颐作品,题材十分丰富。他的绘画,纵笔自如,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书法,则从唐代颜真卿入手,再历经多位名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
其中一幅书法《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14个字里就集合了篆书、隶书、行书等多种不同字体。可以说,大师不拘一格的风范,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因为各种原因,饶宗颐近年来在内地举办个展很少,规模也不大。而此次在厦门的展览,在规模和作品数量上,都做了较大突破,深具历史意义。”李忠说,同时,此次展览也是饶宗颐在世时的最后一个个展,“可以说是厦门的荣幸”。
李忠说,为了促成此次展览,过去半年多时间里,他来回跑了八趟汕头,终于打动了当地藏家,并成功征集到饶宗颐作品。
今年1月9日,李忠与多位藏家一起,飞赴饶宗颐位于香港的家,与饶宗颐及其女儿会面,请教此次展览的相关事宜。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饶老先生,他看起来气色很好,但听力不太好,要靠麦克风讲话才能听得到。”李忠说,那次见面,饶宗颐基本上不说话,只是倾听,不时点头、微笑,大家还一起合影留念。
[大师与厦大]
芙蓉湖畔留下四字墨宝
记者了解到,饶宗颐与厦大的缘分也不浅。饶宗颐是厦门大学的名誉教授,曾在厦大担任两年客座教授。厦大至今还留有饶宗颐的“墨宝”———“美尽东南”四个字,书写在厦门大学芙蓉湖畔、与主楼相对的一块巨石上。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介绍,这是由厦大旅港校友会捐赠的。四字典出《滕王阁序》,是饶宗颐为厦大85周年校庆专门题写的。
未来,厦大还会举办更多与饶宗颐相关的活动。据李忠透露,预计春节后,厦门大学将和香港大学、华侨博物院等一起,联合举办饶宗颐教授学术交流会,他希望更多厦门人能了解这位国学大师。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由他提出
许多人都知道,厦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这座拥有丰富“海洋文化”的滨海城市,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目光。
不过,你也许不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饶宗颐提出的。
据厦门华侨博物院院长曾莹介绍,饶宗颐与丝路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便开始探索敦煌这个文化宝库,为弘扬敦煌学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同时也是中国海上交通史、进出口贸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诸多研究领域的翘楚。
据了解,饶宗颐曾于1974年发表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他说,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条“丝绸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而在海上,还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海上的“丝绸之路”或许会更早。饶宗颐曾表示,“我说这些,都是从考据的角度讲的,我们讲究考据,主张让事实来说话。”
(记者叶子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