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两位作者在座谈会现场签名赠书。
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一本新书发布会,竟然让厦门餐饮界最出名的厨艺大家几乎悉数到场,舒友、味友、亚珠、吴再添、鼓浪屿食品厂等厦门餐饮界“大咖”也都派出代表参加。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
新年伊始,厦门市政协“厦门文史丛书”之《厦门饮食文化》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洪卜仁、许晓春编写。作为《厦门饮食文化》编撰的重要支持单位,厦门市政协文史学宣委、民盟厦门文化支部、厦门老字号协会、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借该书发行契机,于昨日下午在团结大厦举办“保护传承和创新厦门饮食文化”座谈会。会上,与会的相关领导、厦门餐饮界代表、大厨以及闽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共同回顾了厦门饮食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历史,针对新时代厦门饮食文化传承、改良创新提出展望。
“现在都在提倡‘工匠精神’,这本书能反映我们厦门饮食业的‘工匠精神’。它收集和理顺关于厦门饮食的资料,包括名店、名菜、名厨等,工程浩大,功绩不小。”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厦门名厨童辉星对本书评价极高。童辉星建议厦门业界,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节点,对厦门的名店进行重点梳理,更清晰地理顺厦门饮食的脉络和流派,以此促进厦门饮食文化更好地传承。
舒友代表表示,这本书开宗明义地提出“厦门菜”的概念非常正确,除了要宣传厦门餐饮发展成就和发展理念,更要向外推广一个独立、完整的“厦门菜”体系,树立“厦门菜”的品牌形象。
好亿轻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燕玲指出,厦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等创新,“金砖厦门会晤举办后,厦门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很多外国友人提到厦门都会说,厦门太美了。以后,我们要让他们提到厦门时说,厦门菜太好吃了!”
花絮:
珍贵史料将成研究新“宝库”
清末美国“大白舰队”访厦的菜单、早年厦门各大菜馆“大师傅”和珍贵菜谱、“宴席捐”票据……翻开《厦门饮食文化》的扉页,许多老照片瞬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其中有不少是老照片收藏家陈亚元精心收集的珍贵史料。记者了解到,本书在材料收集、整理和撰写过程中,特别重视旧报上的饮食文化“珍宝”。这些首次进入厦门饮食文化文史丛书的素材,虽年代久远,却仍鲜活生动,将成为厦门饮食文化研究新的“宝库”。
相关:
文史专家携手女“吃货”共著《厦门饮食文化》
全折瓜、加利鱼焢白菜、八宝荷叶饭……当记者翻开《厦门饮食文化》,一道道厦门传统“招牌菜”让人不禁垂涎三尺。作为一本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的“老厦门”饮食文化专著,《厦门饮食文化》重点涵盖了从清末至今一百多年来厦门饮食文化各主要方面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闽台饮食文化积淀和内涵。全书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食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节庆食俗及趣闻轶事等部分。其中,有不少菜肴、名点小吃、糕点、茶配等,是考证大量史料和实地采访大厨、饕客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对于全面研究厦门饮食文化史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这样一本包罗厦门饮食万象的著作,其写作的工程量之浩大可以想象。记者了解到,本书的筹备和征编、撰写前后历经两年。在编写过程中,文史专家、厦门方志办原副主任洪卜仁提供了大量的古籍,以及清末至解放前的老报刊、杂志、老广告等,共计1000多万字的参考文献,还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和归纳,并进行多方印证,做到面广、详实。
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许晓春,结合多年来在饮食文化和闽南民俗方面的研究成果,实地采访了今天活跃在厦门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传承、发掘方面的许多专家、大厨和老饕客,为本书的撰写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20年前到厦门读大学,作为一个女‘吃货’,很快就爱上了厦门的美食。”许晓春告诉记者,两年前在机缘巧合之下,她与洪卜仁先生一起开始编写《厦门饮食文化》;眼下这本书终于出版发布,也算是完成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
洪卜仁表示,希望通过这本文史丛书,读者能获取传统古早味厦门美食较为全面翔实的信息,并推进对“美而精”的厦门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播。
人物名片:
洪卜仁 1928年生,福建惠安人,厦门著名文史专家,曾任厦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被誉为“厦门地方史的活字典”。著有《厦门史地丛谈》《厦门旧影》等,主编《厦门文史丛书》30多本。
许晓春 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长期致力于闽南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撰写,同时也是厦门鼓浪屿、海沧、沙坡尾等地的人文、历史、民俗的专业研究者,已发表的相关文字达6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