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半世纪记忆 定格在他的镜头里
厦门日报社原主任记者、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李开聪辞世,享年86岁
2010年12月18日,李开聪在福建摄影名家邀请展介绍他拍摄的建设海堤照片。(本报记者姚 凡摄)
1985年9月8日,来厦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鹭江号游艇上看到了他的新闻与照片,十分高兴地捧起《厦门日报》,同拍摄了这些新闻照片的李开聪合影。(本报资料图)
图为李开聪作品《炮火中欢度国庆》(1959年)。当时中山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而厦金海面上却是炮声震天动地。 (李开聪家属供图)
1955年10月,全长2212米的高集海堤合龙。(李开聪摄)
他是厦门新闻摄影的奠基人,是时代变革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陈嘉庚、卢嘉锡、陈景润……被他拍下传神画面
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1957年鹰厦铁路全线通车……被他一一记录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路然)“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刚写下这句话的邓小平还握着笔,若有所思――这张照片摄于1984年2月9日,30多年来曾无数次出现在各大重要场合,刊载于国内外媒体报刊,成为记载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经典一刻。
经典传世,记载这一刻的摄影记者却悄然走了――1月4日凌晨,厦门日报社原主任记者、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李开聪辞世,享年86岁。
遵照李老的遗嘱,家人们丧事从简。不过讣告见报后,厦门大半个摄影圈的人都自发赶来悼念。“每年读者节,老李都来,去年10月我们在现场还看见他精神很好……”在场,多位记者同事扼腕叹息,李开聪是厦门新闻摄影的奠基人,他的逝世让厦门新闻界和摄影界许多同仁和后辈都十分不舍。
关于李开聪,有两张照片不得不提。
《邓小平同志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这张照片,被认为是邓小平题字照片中最传神的一张。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邓小平来厦之前,李开聪就已经被选中了。
曾与李开聪一起共事过的老记者洪涛和黄文启回忆,当时新华社福建分社的领导推荐摄影记者,李开聪是唯一人选。洪涛说,当时拍了邓小平落笔之后,不少摄影记者关掉相机,但李开聪依然开着相机,蹲守在旁,等待终于迎来了回馈,邓小平书写完毕,手握毛笔依然若有所思,“咔嚓”一声,这张传世经典照片就此定格。当时这张照片在《厦门日报》头版刊登,引起巨大反响,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它还被反复引用。
另一张照片并非李开聪本人拍摄,他是其中的主人公,身边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次合影是尼克松主动提出的。1985年9月尼克松访厦,当时他在“鹭江号”游艇上观光,看到桌上放的《厦门日报》头版,正是他与集美海边渔民交谈的大幅照片。他对照片很满意,知道拍摄者李开聪就在身边,转身就握手致谢,还拉着他合影,留下了这张照片。
李开聪就是这样的一个“大人物”,他的摄影水平和技术得到国际与国内的认可,而他也被公认是厦门摄影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也同样定格了许多国内外大人物在鹭岛的精彩瞬间。
李开聪还曾拍摄过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以及爱国华侨陈嘉庚、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等许多大人物。在他的镜头里,这些人都显得贴近而有温度。
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时,数学家陈景润拿着手稿,激动地与厦大已故校长王亚南的夫人李文泉女士握手;炮战激烈的日子里,中科院院士卢嘉锡端着碗筷,和学生们一起吃饭;还有邓小平斜着身子摸摸孩子的脸、尼克松“闯进”了小理发店……那一刻,这些人物的神情、动作都亲切可见,彰显着人本身的能量。
不难想象,李开聪为了这些瞬间,需要举着相机或蹲或站,等待多长的时间。
一位时代见证者 用光影为鹭岛制作编年史
很多人不一定认识李开聪,却一定在某些时刻看过他拍摄的照片。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路上,李开聪用他的镜头装下了半个世纪的鹭岛春秋,成为时代变革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翻阅李开聪的影集,每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历史刻度:1954年,厦门前线军民赤着脚,肩挑手扛一块块巨石来修建海堤;1957年,一列火车冒着烟呼啸而来,鹰厦铁路全线通车;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破土开工,开创厦门腾飞新纪元……就这样,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李开聪用光影一丝不苟地为家乡制作了一部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的编年史。
在这些展现宏大时代图景的照片里,李开聪经常不走寻常路――他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注重画面语言的生动和丰富,有时甚至连图片说明都不需要。“这张照片没有出现铁路,而是通过一般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带出事件,并以铁路标识和标语文字来解释背景。”厦门大学新闻学院摄影专业教师李世雄指着父亲李开聪拍摄的《愿望实现了》介绍,这张照片摄于1956年12月14日,正是鹰厦铁路打下最后一道钉,厦门人终于把火车盼来的时刻。
李世雄还提到1953年诞生于海堤建设工地的照片《劈石》,父亲看书学习了苏联摄影艺术,在构图、用光以及影调安排、层次处理上大胆创新又细腻把握,这张照片曾入选首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一个摄影世家 三代摄影人传承匠心精神
有人说,李开聪能用镜头记录这波澜壮阔、灿烂不凡的时代,是幸运的。其实,李开聪始终用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回馈这份幸运。洪涛和同事们说,这是一位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老摄影记者。而在两个儿子眼里,父亲将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新闻摄影工作上。
“‘文革’期间,《厦门日报》停刊,父亲还有空给我们拍照,后来报纸复刊,父亲就没时间了。”李世雄说,尽管父亲是摄影师,给家人拍摄的照片并不多。而且,父亲经常参与重要活动拍摄,行程很是神秘,就连那次为邓小平拍摄照片,母亲也是第二天经同事提醒,看了《厦门日报》才知道这件事。
李开聪对摄影器物很珍惜,李开聪的次子李世平记得,从小父亲就不让他们动他的相机,怕他们一不小心给弄坏了。李世平在报社当摄影记者时,一次摔倒了回到家,父亲开口第一句话问的不是他摔伤了没,而是相机有没有事。老同事梁伟也提到,初入报社时,有一次他将没用过的胶卷随意放在桌上,就被作为老师的李开聪批评了。“他很严肃地对我说,一定要保管好胶卷,否则胶卷一被打开就会曝光,就浪费了。”梁伟说,30多年过去了,李开聪那份细致的精神仍然让他记忆犹新。
李开聪的这份匠心品质也传承给他的儿孙们。两个儿子接下他的衣钵,相继踏上摄影的道路。长子李世雄在负责摄影教学之余,和同好们创办摄影交流刊物《影友通讯》,1987年还在香港办了摄影展,成为中国摄影界的先锋人物。次子李世平是活跃在摄影和书法两个领域的佼佼者。
晚年,令李开聪更开心的是,孙子李远著出国就读摄影专业,回国后也开办了自己的摄影艺术项目。
李开聪走了,但熠熠生辉的艺术生命延续着,摄影世家的传奇仍在继续。
李开聪
1932年出生于厦门。当选全国第三届、第五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代表,厦门市政协委员。出版发行《海上花园――厦门》《鹭岛春秋――李开聪摄影作品选》等摄影专集,其中《劈石》《中朝姐妹花》等十余幅作品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