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先建成5条
至2022年,厦门要建成轨道1、2、3、4、6号线共5条线路,总长224公里,形成“中心放射、环湾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
远景规划10条
依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10条线路,全长405公里,从全域性角度统筹规划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整体格局。
厦门日报讯 (记者张彦宇)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引领城市品质和发展能级不断跃升的强力引擎。从2000年开始筹划地铁建设,到2017年10月6日地铁1号线开通体验式运行,12月31日1号线全线开始试运营,厦门市民的地铁梦终于成真。
目前,厦门市地铁共有4条线(2、3、4、6号)同时在建设。“十三五”期间,厦门地铁建设进一步驶入“快车道”,快速成线成网,编织起城市交通大格局。
【地铁城市】
轨道交通全方位建设 助力厦门跨岛发展
“十三五”末,力争2、3号线和4号线厦门北站至翔安机场段建成通车,实现三个方向跨岛发展
厦门是一座海岛型城市,本岛中心与岛外各组团之间有海域和山体组成的自然隔断。本岛作为城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城市结构的中心和重心。由于地域狭小、腹地狭窄、人口规模受城市用地的空间限制,经济和社会容量已接近饱和状态,极大地制约城市发展。因此,拓展城市空间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为避免城市蔓延和出行小汽车化带来的严重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地铁1号线通车运营后不仅将缓解岛内交通压力,对缓解城市北向通道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的跨海通道交通压力也有显著作用,对城市空间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城市交通走廊的控制,可引导沿线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开发利用,有助于消除厦门在交通、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其他方面存在的结构缺陷,为厦门市未来的空间布局、功能、需求、产业等多方面内部结构的升级提供动力,进而合理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促进厦门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形成。
轨道交通全方位建设,是厦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跨岛发展”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十三五”末,力争2、3号线和4号线厦门北站至翔安机场段建成通车,实现三个方向的跨岛发展,进一步推动城市格局跨岛拓展,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公共服务跨岛覆盖,人文内涵跨岛提升。
依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10条线路,全长405公里,从全域性角度统筹规划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整体格局。至2022年厦门要建成轨道1、2、3、4、6号线,总长224公里,形成“中心放射、环湾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届时,将全面进入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时代,为厦门这个激情跳跃的“心脏”输送源源不绝的动力。
【地铁规划】
到2022年开通5条线路 辐射岛外各个组团
将实现公交、出租、BRT、高铁、港口、空港无缝衔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基本形成
“2005年,厦门人口已有两百万,对交通出行需求非常大,尤其体现在主要交通走廊上。”中国地质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吴爽表示,厦门正处在由“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战略转移时期,对跨海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仅靠BRT无法满足需求。“跨海通道的形成是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轨道交通能为城市跨海瓶颈地段提供大运量运输方式,是实现跨越本岛、拓展岛外的第一步。”
地铁线网规划复杂而专业。“早在2000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厦门地铁线网规划,第一稿线网规划形成于2006年,确定轨道建设会以本岛为中心。”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邓伟骥介绍,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情况、人口数量、就业岗位、公交客流以及产业、商业等要素设置的。第一稿共规划了1号线、2号线和3号线,后来围绕“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又补充完善了轨道4号线和轨道6号线。
在整体线网布局上,地铁1号线作为厦门市地铁线网中的首条线路,在整体布局上承担拉框架、拓功能的重要职能。1号线沿城市南北向发展轴建设,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是由本岛向北辐射形成跨海快速连接通道的骨干线路,同时也是连接厦门旧城到新交通枢纽厦门北站重要的客运通道。
“第一轮的线网规划当中,确定了地铁1号线建设要沿着BRT的走廊。”在邓伟骥看来,BRT的运营也已说明这个廊道上的客运量巨大,迫切需要快速、准点、大运量轨道交通。
“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有后发优势。”邓伟骥说,厦门地铁规划将努力契合城市结构发展。预计到2022年左右,厦门市将有五条地铁线路相继开通,实现沿线公交、出租、BRT、高铁、港口、空港的无缝衔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将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辐射岛外周围各个组团。
【地铁生活】
以地铁走廊为依托 满足市民一站式需求
以站点为核心进行商务、商业、教育、养老等各项设施集中紧凑的综合布局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动脉,还将改变传统居住观念,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带动传统商圈升级换代。只有地铁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城市才称得上“地铁城市”。
地铁城市是以地铁作为骨架支撑起多个城市片区中心结构,实施“TOD”的开发模式和“地铁+物业”的发展模式。地铁城市并非随着地铁线网的建设而自然形成,需要超前规划和设计。从线网规划阶段开始,地铁的综合开发就与地铁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综合开发规划承载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平衡地铁建设与运营成本、涵养客流的重要作用。
规划中除考虑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与地铁换乘外,在地铁车站前一公里与后一公里的慢行交通组织问题更需科学合理地规划,在地下、地面、地上形成与地铁站点衔接的安全舒适立体的人行交通系统。同时利用城市道路或绿地进行地下空间开发,使地下空间既有商业价值又方便周边市民就近搭乘地铁;通过站点直接上盖综合开发,可整合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以交通为导向的“TOD”综合社区,将“公益性设施+公共交通空间+经营性设施”在车站周边区域及直接上盖综合体内进行复合规划建设,形成以站点为核心,周边集中、紧凑分布着商务、购物、文化、服务、教育、养老、休闲健身运动、交通换乘等各类功能设施,最大限度让广大市民可就近完成社会活动。
“我们特别注意安排与居民生活密切的商业服务网点,包括便利店、日用百货、蔬果市场、教育服务等,帮助居民就近完成社会活动,节约出行时间和出行次数,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非通勤出行。”何斌说,未来市民可依托地铁走廊和枢纽建设集聚居住和就业,实现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有机融合。
目前,厦门市地铁建设结合站点、隧道区间、车辆段共配套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13个,总开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已完成与8家商业企业签订通道连接协议,建设与地铁站点周边物业的连接通道。
【地铁出行】
(P+R)绿色出行 开车和乘地铁轻松转换
早上驾车停进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抵达工作单位,这样的交通方式既避免了拥堵,也绿色环保
早上驾车停进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抵达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这样的交通方式就是绿色环保的换乘停车(P+R)出行方式。
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铺开,相关配套也将快马加鞭,按照市规划委发布的专项规划,地铁1、2、3号线沿线,结合交通枢纽、BRT、部分旅游集散中心,在靠近对外通道、开发量低的位置设置换乘停车。
“能有效续接地铁客流、实现交通工具无缝换乘的P+R停车场,无疑将极大推动轨道交通的加速成网。”据规划委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明介绍,厦门跨组团交通出行比较密集,建设P+R停车场是对现有交通出行有益和必要的补充,能有效地缓解跨海通道的拥堵。
“P+R停车场在岛外四个区都有设置,岛内不设置。”丁明介绍,换乘系统涉及对外交通系统、轨道与公交对接、旅游交通集散等方面,需要整合岛外地区的公共停车资源,还要做好与对外交通、旅游服务、轨道交通、公交枢纽等系统的对接,才能保障P+R停车换乘系统的有效运行。
根据规划,海沧区将建设6个换乘停车场,共3700个停车位。集美区将建设8个换乘停车场,共4400个停车位。同安区将建设3个换乘停车场,共2883个停车位。翔安区将建设4个换乘停车场,共1800个。
影响
厦门迈入地铁时代
近年来,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数量成倍增长,导致交通拥堵。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应运而生,与城市传统公共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具有运载能力大(是地面公共汽车的7―10倍)、速度优势明显(一般是公共汽车的2―4倍)、准时准点、安全性高、不占用地面空间、降低环境污染等多个优势,能为厦门的整体发展运转提供良好保证。
作为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重大民生工程,厦门地铁建设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12月31日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标志着厦门正式迈入了“地铁时代”。地铁建设是厦门城市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通行效率,对整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功能结构的调整、中心城区的经济活力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新区域综合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