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口岸办 “组合拳”助力港口跨越发展 网上报关比例突破99%,报检比例实现100%,居全国首位 文/厦门日报记者崔 昊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厦门市口岸办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积极采取“降成本、补短板、优环境”系列措施,提升港口经营建设水平,助力厦门港晋升“千万标箱级”大港。 如今,无纸化通关在厦门口岸已经实现了海、空、邮运各现场全覆盖,“读秒”通关已成口岸新常态,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 从2015年4月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到如今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厦门口岸建立起一个现代信息化平台,打通申报数据信息壁垒。在厦门口岸,船舶进出口岸、跨境电商、一般货物报关报检、港区货物进出和转关货物等口岸核心业务均实现网上办结,报关比例突破99%,报检比例实现100%,居全国首位。 在“降成本”方面,从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到减免进出口申报环节报关报检费用,再到降低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引航费等一系列港口收费标准,改革持续在厦门港深入推进,每年为进出口企业节省数千万元。其中,仅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一项,近两年来就为企业节省成本两千多万元。 【声音】 为港口新时代发展当好“排头兵” 做“知识型”技术工人 全国劳模、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冯鸿昌 “在新时代的建设中,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最基础的支撑,这也是码头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昨日,全国劳模、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冯鸿昌说。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冯鸿昌说,一直以来,他始终追求做一名“知识型”技术工人。“当年我从大山里来到海天公司,一直担忧,怎么才能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扎根。”冯鸿昌说,“是老师傅告诉我,掌握技术就一定会有立足之地。” 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抱着书本啃,还自费参加技能学习……冯鸿昌先后获得高级钳工、大专文凭、技师、高级技师等10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还在2001年摘得港务系统“技术状元”桂冠。之后,他继续磨炼自我,在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 现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依托“冯鸿昌工作室”,以“传、帮、带”“技术技能论坛”“技能竞赛”为载体,吸引、培养技术骨干,开展龙门吊“油改电”、“桥吊远程控制”“船舶岸电”等技术革新项目446项,为企业节省维修费用近5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在此扎根。冯鸿昌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企业搭台、员工唱戏”“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他相信,厦门港将在工匠精神带动下,持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
相关阅读:
- [ 12-19]福建省首例自贸区人才口岸工作签证在厦门发放
- [ 12-18]我省首张自贸区人才口岸工作签证今日上午在厦门发出
- [ 12-12]厦门机场口岸首次截获旅客非法入境HPV疫苗
- [ 12-09]厦门海沧汽车进口口岸将允许直接进口汽车
- [ 12-06]近4千头智利种牛首“登鹭” 智利种牛首次从福建口岸入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