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芜存菁之路 让且静且雅的环境重新回归 “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下,最高峰时,这座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一天的客流量竟超过12万人次……庞大的客流带来惊人的商机,低端业态趁机涌入,商家破墙开店,搭台烧烤,既破坏了建筑原本的模样,也污染了环境。”在研讨会上,厦门代表团成员对鼓浪屿曾在旅游热潮中的迷失毫不讳言。 2008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决定,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厦门任职时对鼓浪屿发展战略的定位,成为鼓浪屿重新出发的引领和动力:“在城市的风景名胜区中,能够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为数不多。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鼓浪屿看成是国家的瑰宝,在一定高度上把鼓浪屿的建设保护统一规划起来。” 经过详细调研,《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出炉,鼓浪屿定位落脚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方案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保护鼓浪屿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做法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随着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全面启动,为鼓浪屿申遗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航线调整,居民游客各行其道;修复社区功能,唤回民生业态;“去低端化”战役打响,油烟、噪音被驱逐出岛……多年过去了,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收获成效。厦门代表团用一组有说服力的图片和案例,让与会代表们看到,经过申遗和整治提升,整洁有序、且静且雅的鼓浪屿重新回来了。 打造社区博物馆 让景区与社区相得益彰 在很多人看来,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游客与居民,景区和社区之间,天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厦门代表团的成员们说,其实,它们之间也能达到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效果。鼓浪屿申遗的实践证明,一方面,景区和社区可以互相反哺,独特的社区氛围是景区风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景区的提升又能为社区营造和谐氛围提供滋养,最终让游客和居民共同受益;另一方面,当遗产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势必会提高旅游的品质和体验,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据此,厦门代表团提出,鼓浪屿的保护可以将“当下真实社区生活”和“历史国际社区展示”相互叠加与融合。发言中,“社区博物馆”这一词汇被频频提起。什么是“社区博物馆”?根据定义,社区博物馆是指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而在鼓浪屿,其实它已经融入了居民生活和游客观光中。 走进龙头路上的中南银行旧址,犹如走入历史上的中南银行,这里的营业模式和环境恢复如初,并设置了实体营业柜台,局部开辟了银行特色业务;步入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当年的一部部电话机映入眼帘,一旁的邮局还增设了与历史邮政相关的特色业务,出售古早味的信笺、明信片等;而在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能闻到阵阵书香,这里成了书店;到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则有丝丝诱人的咖啡香扑鼻,那是咖啡馆……当这一处处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历史展示既是景区的一部分,也成为社区生活难以割舍的一部分,鼓浪屿遗产资源已经“活”了起来――鼓浪屿的历史内涵正在真实、完整地传递给受众,社区文化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得以延续传承。 |
相关阅读:
- [ 12-19]鼓浪屿建筑群跻身“国遗”名录 厦门已有三处
- [ 12-18]《敦煌不了情》的导演想到鼓浪屿拍两岸题材的文艺片
- [ 12-15]申报“国际安全社区” 鼓浪屿将迎“大考”
- [ 12-13]11月厦门城市综合管理考评 三区整改率100%鼓浪屿成绩抢眼
- [ 12-11]又获殊荣 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