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木偶戏 鹭岛焕生机
省民间木偶戏展演大赛在厦举办,高手云集
厦门民间艺人脱颖而出,传统剧种后继有人
小朋友们对闽南传统木偶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木偶戏这门艺术在闽南流传已久。
木偶戏《小圣斗巨蟒》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 记者 陈冬供图/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本周,“木偶”成为厦门文化圈里的高频词――
为期四天的福建省民间木偶戏展演大赛暨首届福建民间文艺“山茶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选活动,主角是“木偶”,近百名民间艺人,从漳州、泉州、龙岩、宁德、莆田等地赶来,在厦门南音阁搭起的临时小舞台,用各自的拿手好戏,展示这种濒危传统剧种的魅力。
林依婷,厦门艺术学校2012级木偶班学生,她和其余15名同学参加完木偶展演大赛后,马不停蹄回到学校,接连两天进行了毕业汇报演出。
一张面孔,笑对百味人生。几根悬丝,几根手指,演绎人世悲欢,这就是木偶戏的魅力。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被称作“木偶三绝”。提线木偶牵丝而动、布袋木偶指间起舞、铁枝木偶与纸影戏相映生辉……千百年来,缤纷繁复的木偶们在厦门及其他地市传承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木偶戏却像一个暮霭的老人,踽踽独行在前进的路上。受众群体不断缩小、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用老艺人的话说,木偶戏是“江湖告急”了。
如今,在国家大力扶持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当下,木偶戏正在慢慢改变传承困境,通过木偶戏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艺术学校开办木偶班、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等途径,这项被誉为“中华一绝”的千年技艺,在厦门重新焕发生机。
现场
民间高手云集本土选手表现突出
木偶戏,又称为“小戏”或“傀儡戏”,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06年,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建有着“木偶之乡”之美誉,为此,省文联、市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了福建省民间木偶戏展演大赛,并进行首届福建民间文艺“山茶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选活动。
“山茶花”奖是福建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对接中国民间文艺国家级最高奖“山花奖”。此次评奖活动,是福建民间文艺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间艺术表演类(民间木偶戏)进行的最高规格评奖。
幕布上,木偶一个“凌空微步”,控制双手者顺势一叉铁钎,木偶就摆出了一个漂亮的高难度姿势。台下的小朋友眼睛睁得大大的,老一辈则是看得津津有味;幕后则是另一番景象,操纵者忙碌得像陀螺,一刻不得闲。好奇的小观众们忍不住跑到后台来,探究演员如何操纵木偶。
在福建省民间木偶戏展演大赛现场,来自漳州、厦门、泉州、龙岩、宁德、南平、莆田等市的11个民间木偶戏团体轮番登场。高手云集,好曲、好戏,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叫好声和掌声连成一片。闭幕晚会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季天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庄陈华,以及漳州木偶剧团也登台献艺。
此情此景,似乎是在向世人诉说:谁说人戏已老,辉煌不再?
经过三场展演评比,厦门参赛团体表现突出――厦门艺术学校、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木偶演出队获得金奖,灌口黄月娇木偶剧团获得银奖,都拿到了评选福建民间文艺“山茶花”奖的“入场券”。
翔安内厝中心小学木偶社演出现场
厦门市黄月娇木偶剧团在福建省民间木偶展演大赛上表演。
厦门艺术学校2012级木偶班举行毕业汇报演出。
渊源
厦门是闽南木偶戏重要流传地
人们一提到福建的木偶,就会想到漳州、泉州,其实不然,厦门也是闽南木偶戏重要的流传地区。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庄晏红介绍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曾是闽南地区布袋木偶戏的演出重地,漳州最负盛名的“福春”、“福兴”布袋戏班,常年在厦演出,国际木偶表演大师杨胜14岁时在同安自立“富春班”,在厦盛演20多年,37岁才回到漳浦。台湾木偶戏班也会来厦交流,“小西园”于1939年至1942年在“厦兴南俱乐部”演出,雇佣当地乐师,1942年把戏笼留在厦门回台,如今,“小西园”还存有来厦演出的证件。
据1931年出版的《厦门指南》记载,厦门布袋戏有漳、泉两派,漳州派唱念用皮黄,说白用土腔,泉州派唱、白均用土腔。庄晏红说,上世纪20年代厦门即有“是耶非”“金琅环”“金华轩”“岂其然”“莫非也”“大鹏园”等布袋戏班,文明戏“通俗剧社”也有木偶戏班。其中“大鹏园”在上世纪50年代改为“掌艺班”,成为私营剧团。文化部门在1958年把剧团归属厦门艺术学校,同年,厦门艺术学校招收木偶班学员6名,该团还参加了省木偶戏汇演,1960年解散。该团原有的木偶头系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的作品,现藏于市美术馆,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木偶历史资料和木偶珍品。1958年,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也进行了木偶雕刻和制作的研究,近代负有盛名的木偶雕刻名师许盛芳在厦门工艺美术厂工作至退休。
如今,在灌口、同安、翔安、海沧等地,还有十几个民间木偶戏班常年在城乡表演,颇受热捧。厦门艺术学校在2012年又招收了一个木偶班,共有16名孩子。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时常走进校园,所到之处,深受学生喜爱。看似热闹的场景背后,潜藏着无奈。尤其是民间团体,演出市场基本存在于庙宇、乡间,演员多数也只是半职业的艺人,演出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更大的危机出现在传承上。
出路
增加体验度让年轻人爱上木偶戏
木偶戏的发展出路在哪里?一直以来,专家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
应邀担任本次民间木偶戏展演大赛评委的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国木偶剧团团长谭志远,对展演的形式赞不绝口,直呼这样的大赛应该持续打造下去,为更多民间木偶剧团提供广阔的表演舞台,让木偶戏的发展生生不息。
也有专家提出,可以开创一些木偶的衍生创意产品,例如将木偶做成玩具、设计成实用的生活用品,走向市场,走向生活,让人们更加亲近这些民间艺术。此外,对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改革,剧目方面要创新,要有时尚感,就算是老题材,也要尽量新创作。同时还可以在“体验性”上下功夫,不妨让观众一起参加表演。让木偶戏更为频繁地走进校园,则是专家反复强调的,“这是传承木偶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事实上,专家们提到的一些思路,一些木偶剧团已经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尝试了。
原是漳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的庄晏红,2002年调入厦门工作,在厦创办弘晏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并在厦门艺校开班授课,更是倡导“闽南文化布袋戏进校园”活动。最近,她在曾厝垵新开设了弘晏庄木偶艺术馆。作为厦门唯一的专业木偶艺术馆,庄晏红希望透过常设的展示以及常规的小舞台演出,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闽南的木偶艺术。
灌口黄月娇木偶剧团的创始人黄月娇,其父亲是从事布袋戏表演70多年的黄亚水。1978年,黄亚水父子三人为主组建了“灌口镇木偶剧团”,这是厦门在十年动乱后第一个恢复演出的农村文艺团体。12岁就跟随父亲四处演出的黄月娇,很快学会了木偶戏基本的唱、念、说、打等要领,后来,自己成立了黄月娇木偶剧团。如今,黄月娇每周在杏南中学上一次课,不少学生拜她为师,并有了登台的机会。
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的木偶剧团现在已是名声在外,他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排演的掌中木偶儿童剧《小圣斗巨蟒》获得了诸多大奖,包括第十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节戏剧类比赛“群星奖”、首届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创新最佳集体节目”称号等。
今年上六年级的梁晨昊,在进入学校后就报名参加“掌中木偶戏”项目,近6年的排练学习,她对木偶戏已十分痴迷。明年即将小学毕业的她,希望在寒暑假时还能回到母校继续学习木偶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