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许竞雄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王元晖翔安记者站林瑞声余庆东)初冬的翔安,一股股干事创业的热情扑面而来,新出炉的一组数字勾画出这里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该区计划总投入48亿元,新建、扩建学校项目全市最多;在教育补短板中,厦门市新增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数超过五分之一在翔安区;至2020年,翔安将规划建设43个中小学项目、51个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78078个,为全市最多。
率先在全省成立首个区级公益性教育集团;率先在全省建立首个区级教育公募基金;率先在全省实现“班班通”全覆盖;率先在全市引进首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小学教师;率先在全市实现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00%进公办学校就读;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这些年,一个又一个“率先”,串联起翔安教育事业腾飞的轨迹。
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字,重如千钧,奠定了翔安区未来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着力点――聚焦教育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在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的过程中打造厦门东部教育新高地。
精心谋划 构筑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格局
昨天正午,新店镇钟宅村的一间办公室仍在忙碌,与备受全市瞩目的新店地铁社区建设一样,周边从幼儿园、小学直至中学的布局,也在紧锣密鼓的谋划与推进中。在翔安区教育局局长林佳跃的眼里,城市在变化,与之配套的学校建设一刻都不能落下,作为与老百姓获得感息息相关的教育,始终都要成为翔安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工作中优先安排的领域。
从这里,我们并不难看到翔安一直秉持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他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创新导向,聚焦教育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教育投入多”“创新举措多”“出台扶持政策多”“对接名校合作办学多”等目标。其背后,无疑是翔安教育在补短板过程中铿锵前行的步伐。
进一步梳理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加大教育投入,解决新城区及工业园区周边的学位供给不足等问题,促进翔安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确保教育公共服务配套适应该区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如今也已明确写入了翔安区的工作计划中。
其实,早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翔安的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短时间内迈向“厦门东部教育新高地”,靠的是什么?其中的答案也许不少,但翔安始终正视自身的“短板”,把教育事业当作最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来抓,显然是关键所在。
提升质量 创建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新模式
几天前,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录用通知书,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吴特意来了趟翔安,提前感受了火热的工作氛围――他和其他30多名来自教育部直属“985”“211”师范院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在翔安区大范围的“外出”招聘中中选,即将正式加盟翔安的教育事业。
要推动翔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除了建新校、添设备等“硬件”建设外,“人”的因素也至关重要。这样的理念,翔安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翔安区新近出炉的《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柔性引进教育人才管理办法》等,如同一条条坚实的桥梁,把全国各地的优秀英才,与翔安的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该区今年还拿出被公认为“全市最优惠”的教师外招政策,向优秀毕业生抛出“橄榄枝”。
当前颇受外界称道的教育局“管”、集团“办”、第三方“评”的翔安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也与翔安对教育人才的渴求有关。该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属公益性教育集团,并创新集团人事管理制度,突破编制依赖,教师全员竞聘,身份由固定编制向合同制转变,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记者注意到,今年该集团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8名园长、8名副园长和68名教师,吸引了全国各地80多名园长和300多位教师报名。
教育补短板,“借力”同样重要。如今在翔安,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五缘实验学校、厦大附属科技中学、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厦门华侨幼儿园等与之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学的岛内名校留下了越来越清晰的印记,今年,该区高端嫁接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共同推动教育事业,也一度成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