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径 变“社区管”为“自治共管” “居民自治小组的白组长今天有事,我来替替她,这是我们居民自己的事。”12月7日下午,在一布家园小区的保安室里,一位居民这样向记者表示。 在小区墙上,一布家园自治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一目了然。由于条件限制,一布家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物业管理服务,在社区党委的牵头下,居民自主召开了居民会议,表决通过了“小区自治管理公约”,成立了自治小组,全民齐心,开始管理自己的家园。 热心居民陈明德,原是三明退休美术教师,在知道小区要改造后,全力支持参与共建。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自己设计、自己绘画,为小区内70余米的围墙披上了“五彩霞衣”,成了小区居民闲暇漫步驻足观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原来小区只有门牌,没有名字,改造后居民积极地出谋划策,发挥群体智慧,通过居民大会、微信群、电话、短信等形式,征集了10余个名字,最终经过全体业主逐户表决,“一布家园”的名称以55.8%的支持率脱颖而出。 没到节假日,社区都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活动,比如端午节,社区社工、志愿者和小区自治小组成员会带头将亲手包好的粽子送到小区困难户家中。社区党员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还积极走访关心小区困难党员、困难老人,让他们倍感温暖。 “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厦门对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思考和创新。 日前,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厦门调研时指出,要探索健全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管理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业主委员会或业主自治管理组织,实现老旧小区长效管理。 厦门市建设局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三分建,七分管”,努力探索推动无物业老旧小区的治理模式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解决改造后期管理难题,避免因管理缺失、无序,而造成改造成效不能持续,再走老路。 鹭江街道办创新成立的“家园服务中心”,为老旧小区提供自治小组筹建、物业管理培训、公共资金托管等服务,变“生人社会”为“熟人社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城市和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目前,厦门推行的是小区分类治理三类模式,即居民自治管理、购买菜单式物业管理以及引进专业物业公司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厦门老旧小区改造已引入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12个,成立居民自治小组的77个,有39个老旧小区相继成立业主委员会,促进小区管理持续规范。 做好加法 发掘历史文脉融入时代气息 从一个以渔业养殖为主的小渔村化身“中国最文艺渔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成为厦门旅游新名片,曾厝垵文创村走的是一条业主、商户、游客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其中,就包括部分历史文脉的传承。 在厦门市有关领导看来,老旧小区改造,除了适当的改造或拆违建、提设施、惠民生,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好“加法”。 因此,在治理这些“饱经风霜”的老旧小区进程中,厦门充分挖掘老旧小区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比如,先锋营小区的历史文化墙,形象地展示了郑成功当年操兵演练的英姿;神山三航小区的闽南特色红砖围墙,记录着特区发展的印迹。而这些内容都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自豪感、归属感,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 此外,一部分老旧小区的治理,还充分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比如玉荷里小区,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升绿化带吸水、蓄水等功能,将小区打造成了坐落在闹市中心的“生态小区”。 今年初以来,厦门还结合“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再提升工作,拆除“两违”62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网99公里,新增改造园林绿地696公顷,完成立面改造9069栋建筑物,建成夜景照明工程2038处,极大提升了城市宜居度和美观度。 厦门的“加法”经验,正在迎来广泛的认同。 去年10月,厦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作为范例之一,被选送参加“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展览。今年1月,菲律宾卡加延市市长带队专程来厦学习旧城提升改造经验,并纷纷点赞厦门做法。 |
相关阅读:
- [ 12-04]住建部评价厦门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值得全国学习和借鉴
- [ 12-02]住建部在厦召开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座谈会 王蒙徽出席并讲话
- [ 12-01]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 住建部点赞
- [ 12-09]厦实行综合管廊运营管理 “六大率先”被住建部点赞
- [ 10-27]厦门市地铁建设“厦门经验” 获住建部专家肯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