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娘搭起沟通桥梁 1991年,在两岸开放交流不久后,卢月香就嫁到了台湾,成为了“破冰”的首批大陆新娘,她亲历了两岸婚姻从“饱受偏见”到如今“收获幸福”,也见证了“陆女嫁台男”到“台女嫁陆男”的发展历程。游走两岸的陆配们,不仅写下两岸民间交流多姿多彩的篇章,更搭建了一座特殊的血脉之桥。 缘分是奇妙的,一张照片串起了卢月香与丈夫施精健的后半生。那时有朋友给卢月香介绍台北的施精健,并把她的玉照寄到海峡对岸。通过照片背后的联系方式,施精健联系上了卢月香,两人越聊越投机,不久之后,两人就大开宴席三十桌,热热闹闹地结婚了。 “那时候,大家对大陆新娘抱有很大的偏见。”想起刚到台湾的那段日子,卢月香感慨不已,“虽然老公和公婆对我很好,但是我没有工作权,就连上街买菜都会被指指点点。”与卢月香一样境遇的大陆新娘不在少数。为了给大陆新娘争地位,卢月香与其他大陆姐妹在台湾发起成立“中华生产党”,为广大陆配争取平等权益。 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加深,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陆配的积极争取,陆配在台湾的境遇有所好转。“以前两岸婚姻办理的程序非常麻烦,现在的程序更加人性化了。”说起30年来的变化,卢月香喜形于色,她说,陆配这个群体在台湾越来越受到重视,台湾民众对陆配的偏见也逐渐淡化、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陆配们也成了两岸交流的血脉之桥。“无论我们在哪里生活,大陆都是我们的‘娘家’。”卢月香说,她们希望台湾民众都能够看到大陆现在的变化。卢月香经常组织大陆新娘回乡探亲,目前正在筹备亲子活动,希望将大陆新娘的公婆也一起带到大陆来,亲眼见证大陆的繁华。“因为台湾有些老一辈的民众,对于大陆的印象是很陈旧的,如果现在他们来大陆亲眼看看,一定会对大陆有不一样的认识。”卢月香说,她希望以陆配为桥梁,刷新台湾老一辈民众对大陆的印象,加深两岸交流。 台湾新娘感叹“嫁对了” 有情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走在一起,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姑娘简心怡与大陆的李先生谱写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打算结婚的时候,亲人朋友都不太支持。但是现在,大家都说我嫁对了。”简心怡笑着说,她现在在厦门的生活很幸福。 说起与丈夫相识的过程,简心怡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1990年,我还在上初中,那时无意中收听到了大陆的广播电台,那个节目有一个学生交友栏目,抱着好奇心,我就写信往这个栏目投稿了。”简心怡说,幸运的是,她的投稿被选播在节目中,因此她结交了一个福州的笔友。 “1996年,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到大陆去找我的笔友,我的笔友也带我们见了他的同学,其中就有我现在的老公。”简心怡说,没想到笔友成为了她的媒人。 这对小情侣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开,通过电话和写信交流,经过了8年的恋爱长跑,两人终于在2004年走进婚姻的殿堂,简心怡也就此来到厦门定居。 那时候,大家并不看好这段婚姻,“大家都劝我要考虑清楚,父母本来也并不同意,后来跟我一起到大陆来‘考察’了我未来的家之后才答应了这桩婚事。”简心怡笑着说,自己当初是冲着爱情而来,并没有太多顾虑,而现在,她的生活证明了一切。 大陆的发展让简心怡感到自豪,也让她在台湾的亲朋好友们感到放心。“我们经常会邀请台湾的朋友、亲人来厦门玩,他们看到厦门变得这么好,很惊讶,也为我感到开心,都说我嫁对人也嫁对了地方。”简心怡笑得很开心。 最让简心怡感到开心的要属大陆对于台胞子女的照顾。“我有两个小孩,都在上学了,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简心怡说,厦门对于台胞各方面的照顾让她感到暖心。 |
相关阅读:
- [ 12-08]两岸年度汉字决选进入白热化阶段 “复”字重回榜首
- [ 12-07]两岸叶氏立匾褒扬金门首任县长 记叙海峡两岸亲缘
- [ 12-07]两岸年度汉字决选环节昨日正式开启 “梦”字暂居榜首
- [ 12-05]海沧“两岸义工志愿行”入围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提名
- [ 12-03]文化部:30年两岸文化交流成为维系同胞亲情重要纽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