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法治文化街区。
法治格言语录板。
厦门日报讯(记者 谭欣妮 通讯员 厦法宣 图/记者林铭鸿)逛公园,看风景,是不少厦门人最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厦门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城市文化。现在,这份文化底蕴将加入一抹法治亮色――厦门“七星法治文化街区”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这一天正式揭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昭扬、市政协副主席黄国彬、市委老领导陈炳发等出席揭幕仪式。
作为全国首个府院共建的法治文化公园街区,这个比邻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厦门中院”)的项目由厦门中院和思明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不仅在城市中心开辟建设出了一片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理念的天地,更实现了从“围墙内普法”到“围墙外普法”,是我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有益探索。
普法新格局
七星法治文化街区 法律如影随形 法治公园 漫步其中感受法治文化氛围
法治公园位于七星路北段,长206米,宽21米,规划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在原有市民公园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公园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方略作为叙事框架,按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区块规划建设,每个区块都设置有体现主旨的雕塑、景观、绿植、器物等,全面展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和法治厦门建设的成果。市民可以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实现了法治公园休闲功能与法治传播功能的有机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法治公园白天和夜间的光影效果各不相同,连地砖都刻有法治小故事,可以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惊喜。参观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更能在休闲中获得法治文化的浸入式感受。
七星法治文化街区的选址很特别――同时比邻厦门中院、康桥中学和金桥社区,当事人、律师、学生、社区居民,参观者几乎跨越了所有年龄层与工作群体,是传播法治文化的最佳场所。
七星法治文化街区由法治公园和法治文化街区两个部分组成。法治公园展示了中国现代法治成果的结晶,法治文化街区则展示了人类法治的发展历程,以由远及近、从古到今、移步换景、逐步升华的表现手法形成历史与现实时空统一的整体效果。
走进公园,会发现公园中的雕塑特别多。其实,每一个雕塑都加入了设计者的巧思,有的诉说了法律故事,有的展示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还有的专门用于纪念重要的法治事件。
这组雕塑的名字叫《规》,虽然名字很简单,但意蕴却很深长。圆圈象征着法律,圈内奔跑的形象是一位公务员,代表执法者要积极作为,但不可逾越法律的界限,即“法无授权不可为”;而靠着圆圈悠闲地目视远方的形象是老百姓,代表法律是百姓维权的靠山,“法无禁止即可为”。
一组以“忧、思、诉、辩、释”为题的雕塑,通过一个人参加诉讼全程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体现公正司法的主题。从他一开始遇到问题时的垂头丧气、忧心忡忡,到后来他到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庭辩护获得公正判决时的意气昂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公平正义实现的过程,突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主题。
在“科学立法”板块,由若干根铜条组成的雕塑群也吸引了不少人的视线。换个角度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铜条组合成了两组数字:“1994”和“3·22”。实际上,这是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的重要日子,1994年3月22日,这组雕塑的名字就叫《特区立法》。就连铜条的数量也暗藏匠心,一共95根铜条,代表了厦门目前仍在实施的95部地方性法律法规。设计者还特别预留了更多铜条的位置,将来再颁布新法时,铜条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
法治文化街区
法院围墙成了法治文化天地
法治文化街区从七星路南端起,向北延伸至康桥中学,全长约400米,街道宽6米,以两侧墙体、栏杆及立柱为主要载体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改造。总体脉络上,以法治文化发展进程为线索,展示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法治文化内容。
街区的设计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远看只是一根根柱子和一面面墙,近看你就会发现当中别有洞天,就像一个开放的资料馆。格言柱上刻有古今中外法学大家的法治格言,电子屏幕则滚动展示着面向全国征集的“百姓说法”格言警句,走上三五步就能看到一个《甘棠遗爱》《六尺巷》等法治小故事,还有大型的浮雕墙、铜版画等,展示了世界五大法律体系、中国传统审判文化,以及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典章制度、法治思想等人类法治文明成果。
整体效果上,街区通过浮雕、铜版画、绿植、灯带等综合设计,兼顾视觉效果和展示内容,与街区另一端的法治公园交相辉映,彰显司法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街区建设的现代艺术性。
大型浮雕墙。
【意义】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全民守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内容。
作为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应当成为推进法治建设、传播法治文化、塑造法治精神、践行法治理念的高地。此次厦门中院将法治文化建设拓展到街区之外,把比邻法院的街道、公园打造成法治文化主题的街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全民普法的重大创新,不仅能够营造更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也充分展示了厦门法治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法治厦门的影响力,为厦门建设法治中国典范城市添砖加瓦。
【同步】
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在昨日的揭幕现场,厦门中院与思明区政府还共同签署了《七星法治文化街区共建共治共享协议》,旨在进一步建设好七星法治文化街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根据《协议》,下一步双方将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全面提升街区共建水平。未来,以法治文化街区为核心建设的生态步行绿道、法律服务行业聚集区以及“送法进校区”“送法进社区”等法治宣传共享活动等都在规划当中。
【背景】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6年9月提出了建设“七星法治文化街区”项目的构想。同年10月,厦门中院和思明区政府达成共建意向,并获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获悉厦门中院和思明区政府联合打造七星法治文化街区项目后,最高法院、福建高院高度重视。日前,最高法院纪检组原组长(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会长)李玉成、福建高院院长马新岚、福建高院原院长陈旭、山东高院原院长周玉华、广东高院原院长吕伯涛、广西高院原院长罗殿龙专程到厦门考察指导,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项目将抽象的法文化与街区和群众紧密结合的法治宣传模式,系全国首创之举,建成后将是全国首条法治文化街区,对营造法治氛围,扩大厦门的法治影响将发挥良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