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志愿者上门分发垃圾分类袋。 厦门晚报讯(记者 汪燕妮 通讯员 陈水德王玲玲)路边的边角地带改造成亮堂的垃圾分类点,垃圾分类督导员下班后继续“蹲点”教居民垃圾分类,甚至自掏腰包买小礼品奖励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热心居民自制掀盖系统,台胞从新加坡拍回垃圾分类视频供社区参考…… 这一切就发生在特区发祥地湖里街道。今年来,湖里街道创新思维,安装智能语音督导机、组建垃圾分类督导员宣讲团、营造氛围发动居民成为志愿者等,有效地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目前湖里街道全辖区3个城中村和187个小区的92362户居民,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共安装智能语音督导机近200台、智能可回收箱50多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90%以上,参与率80%,准确率50%以上。 【大胆创新】 编垃圾分类三字经广泛宣传 督导员宣讲团分享工作经验 “十个指头都有长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接受垃圾分类。”后埔社区居民志愿者汪水莲说,“一带十、十带百,大家都会做起来的。”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她,来厦门20年,愿意用特有的耐心向邻居宣传垃圾分类。 “厨余品,多用途;变肥料,或填埋。可回收,统集中;细分拣,献残值……分类投,集中收;分转运,各处理……城市美,民更乐;齐动手,分一分。功千秋,利当代;谐自然,益子孙。”除了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监督管理,湖里街道还大胆尝试,自创街道垃圾分类三字经,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印到宣传品上发给居民,通过督导员宣传,让垃圾分类知识浅显易懂、深入人心。 另外,街道还组织辖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宣讲团,开展专项宣讲、培训,许多优秀督导员分享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的“独门秘籍”,全场400多名督导员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同时,各个社区还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垃圾分类督导新模式。比如,和通社区推出普通话、闽南话双语语音督导机;后埔社区房东成志愿者,居民自制掀盖系统;康乐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基础测试;兴华社区将“互联网+”融入垃圾分类督导等。 |
相关阅读:
- [ 11-29]垃圾分类厦门实践全解码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 [ 11-27]同安区举行垃圾分类宣导活动 推动绿色环保意识深入基层
- [ 11-22]湖里区湖里街道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垃圾分类四环节
- [ 11-21]翔安推广岛外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内厝模式”
- [ 11-21]集美街道寓教于乐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