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8日(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如何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覆盖所有党员干部群众?怎样让十九大精神引起大家发自内心的共鸣?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从形式和内容入手,一方面策划推出“十九大精神@你我他”理论宣讲轻骑兵进基层活动,多线联动奏响宣讲“大合唱”,另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推荐专题课程,双管齐下,动员全市各级各类宣讲资源,打通了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郑锦聪是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厦港新村的居民。72岁的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十九大精神@你我他”理论宣讲轻骑兵进基层活动的一名宣讲员。 这项活动由市、区两级宣传部、讲师团联动组织,各区分别成立十余支轻骑兵分队,成员既有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也有普通群众、身边典型。每场宣讲,由3-5名宣讲员进企业、农村、社区,入机关、军营、校园,面对面地宣传十九大精神。 7日,郑锦聪起了个大早,赶往15公里外的思明区委党校。当天,厦门市委讲师团团长苏秋华、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王彦龙等专家开展理论宣讲培训,辅导大家撰写讲稿、备课试讲。“我们要学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苏秋华说,宣讲员不仅要先做足功课,吃透弄懂报告,还要掌握说话的艺术,既讲出权威的“高度”,也讲出鲜活的“温度”。 这些经验让台下的郑锦聪频频点头,不时在自己打印的十九大报告摘录上做笔记,“我边听边记,效果比较好”。实际上,各区也都进行了辅导培训。集美区灌口镇上塘村老支书林和兴常年在基层工作,特别同意要掌握“群众语言”。 “我梳理提炼了‘一个中国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带数字的纲要,更加好记易懂。”他说。 10日,首场宣讲活动同时在思明、湖里、集美三个区进行。党的十九大代表、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党委书记陈建萍分享了参加十九大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湖里区老特区建设者陈凤娇讲述特区发祥地翻天覆地的变化,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晋玲从令外国人羡慕的“无现金”移动支付消费环境等身边的变化说起,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让现场听众很“解渴”。 “那天下着大雨,道路太泥泞了。我硬着头皮踩下去却发现迈不开步子,鞋子已经陷在泥中。”17日,海沧区在海沧街道青礁村芦塘书院举办专场活动。 作为青礁村的村主任助理,台胞李佩珍首先分享了这件糗事,如今4年过去了,一度面临拆迁的村子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村落。她的宣讲实况,也被录制成微视频,发布在区、街的“两微一端”平台上。 变化触动着大家的心弦。村老人协会会长颜顺安、老党员颜福顺、芦塘合唱团成员颜惠英等人接过李佩珍的话匣子,谈过去、谋未来,尤其是聊起乡村振兴战略,气氛非常热烈。 “我们要求每区至少宣讲30场,目前各区都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王彦龙说,这场活动动员了全市各级各类宣传力量参与宣讲,把理论宣讲从宣传部、讲师团唱“独角戏”转化为多层级、多部门、多领域协奏的“大合唱”,效果显著。 |
相关阅读:
- [ 11-28]严谨生动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
- [ 11-28]海沧区“十九大精神@你我他”理论宣讲轻骑兵进基层受欢迎
- [ 11-28]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标语
- [ 11-28]海沧区东孚街道创新形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 [ 11-28]中共厦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昨召开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