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 作为厦门市青少年宫创建者之一,如今已经75岁的郭叔周,讲述起当年那段“白手起家”的奋斗岁月,感慨颇多。 1980年,38岁的郭叔周时任厦门团市委书记。“百废待兴,当时团市委的办公场所和青少年的活动场所都没有着落。我们很着急,一直向上级打报告。”谈起当时青少年宫的筹建,郭叔周眯着眼睛陷入回忆,“最后是在一位上级领导的帮助下,事情才有了突破性进展,确定了一中旁的这个场地”。 1981年10月,厦门团市委获得了开建批文。到现在,郭叔周还保留着这份泛黄的“关于建设厦门市青少年宫计划任务书”。上面写着,同意在市一中南侧规划地址建造市青少年宫,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总投资控制在235万元以内。 地批下来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但接下来的每项工作都不容易。 首先是资金问题。郭叔周说,当时地皮要价是每平方米150元,要按价赔偿给村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我那时一个月工资也才74元。当时团中央赞助10万元,团省委赞助20万元,剩下的就只能我们单位自己筹了。” “那时候连批下来的木材都没地方安置,后来还是借放在厦门宾馆一个养猪的地方。”郭叔周讲到这儿,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说:“当时人手也不够,都是我们自己义务劳动。”最终,在历任厦门团市委领导的牵头及支持下,厦门市青少年宫于1987年6月建成了。 起步:一无所有全靠社会募捐 1987年春节过后,一位文艺青年来到了厦门市青少年宫。他就是市青少年宫的老主任,也是建宫后的第一位主任———许辉煌。 许辉煌此前是市文化局团委书记,主要是做文化管理的,“对青少年宫建设,可以说是一片空白”。除了想法还没着落,工地也是一片凌乱。“楼建好了,但脚架都还没拆,围墙也没有,周边全是乱石头和草。”许辉煌说,更为关键的是,没有编制,人也招不到。 “不管了,活动先做起来。”许辉煌印象深刻,“在当时那种状况下,厦门市青少年宫的建设无时无刻不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比如,一家保险公司出了2万元,在青少年宫成立了健美中心;厦门叉车厂每年给2万元,创办了巨鲸青年艺术团,开启了连续10年的合作。” 许辉煌说,除了企业的赞助外,青少年宫谋发展的另一条路,就是向社会募捐。“少坐一站车,少吃一颗糖”是当时厦门市青少年宫向全市发出的为青少年殿堂捐资出力的号召。“捐款人士会收到我们发出的感谢信,我们还特别设计了卡片,一元一张,承诺以后碰到有偿服务时,可以兑抵。”许辉煌说,“社会发动得非常广,爱心都汇聚到了厦门市青少年宫” 。 |
相关阅读:
- [ 03-21]厦门市青少年宫志愿者助力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 01-01]厦大联合厦门市青少年宫 大手牵小手奏响新年祝福
- [ 12-05]青少年科技文化艺术节启幕 到青少年宫享科技大餐
- [ 08-06]两岸共办父亲节感恩音乐会 明晚到青少年宫免费听
- [ 07-29]厦门市青少年宫少儿合唱团斩获国家级比赛银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