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画家石齐:我是厦门培养出来的 明年将在厦门办个人画展

2017-11-10 07:31  叶子申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著名画家石齐

海西晨报讯(记者叶子申)石齐,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石齐画院院长。1939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原名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更名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曾任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出版画集30余种,举办个展30余次。其中包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主办的“石齐国画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石齐油画展”及万达集团主办的国内外11次画展。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和平奖、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建有石齐美术馆(烟台市政府建造),北京石齐画院美术馆(三里屯SOHO)。

18岁那年,来自福清的石齐,刚考入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更名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就参加了那年举办的厦门市美展。当时,他创作的一件表现工人炼钢的画作《钢》,被《厦门日报》刊登。那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媒体上,令他印象深刻。

今年,78岁的石齐,已经白发苍苍。昨天,他再次回到时隔20多年的厦门,并专程做客厦门日报书画院时,觉得一切“恍如隔世”。“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的厦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厦门日报社也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报业集团。”石齐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深情讲述他的艺术情缘,以及与厦门、厦门日报社结缘的经历。

感慨之余,他还亲笔题词,写下“深田艺术区”和“厦门日报美术馆”,赠予厦门日报社。“厦门日报社是厦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领军者,希望以后能继续做好文化产业。”

  著名画家石齐现场挥毫泼墨。

  著名画家石齐为深田艺术区题字。

艺术之路从厦门起步

翻看着厦门日报社特别制作的《忆·美好———中国当代艺术家石齐厦门行》,石齐感慨万千。他回忆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也谈到与厦门的“缘分”。他多次强调:“我是从厦门培养出来的”。

石齐出生于福清镜洋镇洋下村。或许是天性使然,还是三、四岁时,没有老师,也没教材,他就迷上了画画。

18岁那年,石齐要报考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当时,因为时间紧张,他的母亲连夜出门,跑遍全村,总算借到9元钱。石齐就揣着这笔钱,如愿考上了。

他在厦门度过了五年半的学习期间。从学校毕业后,石齐被分配到北京上班。在北京,他师从名家,深入学习艺术创作。上世纪70年代,石齐就享誉业界,甚至被誉为“70年代是石齐年代”。

后来,石齐也曾来过厦门数次。他创作的《黄山云》等两幅作品,还被陈嘉庚纪念馆收藏。不过,从1991年之后,因工作繁忙,他再没有来到厦门。

明年将在厦门举办个展

时隔多年,石齐再次回到厦门,感慨万千。这些天,他去了母校,也去了环岛路,还专程做客厦门日报书画院。行走在厦门的每一个瞬间,他都是感动的。

“时隔26年,当我再一次踏上厦门的土地时,我被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震撼了。”石齐说,尤其是厦门会晤举办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厦门都可以说是走在中国城市的前沿。“厦门的环境如此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非常幸福。”

石齐说,他计划明年来厦门举办个人画展,回馈这座他曾经学习生活过的美丽城市。

“日报社是文化主力军”

石齐也提到与厦门日报社的特殊情缘。

“那一年,我18岁,刚来厦门,就参加了厦门市美展。”石齐说,那时,他送了一张画作《钢》参展,没想到竟入选了。展出后,还被《厦门日报》刊登了。

这令他相当激动。“我那时还是个小孩,作品第一次被这么厉害的单位刊登,觉得很难得。”石齐回忆说,从那时就与厦门日报社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昨天,当石齐来到厦门日报书画院时,再次被震撼了。“我感觉很吃惊。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报社只是写文章,宣传信息。但实际上,厦门日报社做的远远超出了这些,还做了许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事,实在很难得。”石齐说,在他看来,在厦门会晤结束后,厦门应该是一个在文化创新方面带头的城市,而厦门日报社则是这方面的“主力军”。

当石齐听说厦门日报社想要创办厦门日报美术馆、“深田艺术区”时,他立即觉得,“这是一个创举”。他同时建议,尤其在创办“艺术区”时,需要坚持,并作出自己的特点与亮点,如果做得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厦门老城区的文化内涵,增强这座城市的深度与厚度。

与王健林惺惺相惜

“艺术创作要有唯一性”

在国内的画坛,石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跟自己“较劲”,擅于创新。他告诉记者,他一直都觉得,艺术创作要有“唯一性”。

早在1980年,石齐就在《中国美术报》提出了绘画艺术形态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三象各有优点,要真实就具象,要似与不似就印象,画面没有物象的就抽象。从此,他致力追求“三象合一”的新意境,且一发不可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整整5年,他都在和自己较劲,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每天除了信手画15幅连环画外,就是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拆散、改装、分化,从多方面寻找水墨与色彩的融合之法。这五年,他没有画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他对于中国画的思考,要远深于大多数画家。他说:“中国画在外国人看来千篇一律,因为风格太像了。我们需要革新,需要有更多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在他看来,创新中国画是“点自家灯火”,因循守旧是“老牛拉破车”,唯有转型才是中国画登上世界舞台的出路。

这种摸索也是到了9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清晰,他顺势提出自己“三象合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其学术价值在于把传统水墨笔法与现代派色彩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并强调个性化的风格,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型的样本———他把这定义为“新中国画”。

进入21世纪,他的创作更加自由。他把中国传统的笔墨第一转化成结构第一,作品中越来越忽视主题,忽视所谓的内容与意义,而更注重视觉的表达和意境的抒发。

延伸阅读

提到石齐,还有一个人是绕不开。他便是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据说,王健林在自己办公室的主墙上,悬挂了一幅尺幅达到90平尺的石齐大画《山水》。按照目前石齐画作的市价,这幅画价值高达2000万人民币。原来,这幅画是石齐2008年送给王健林的礼物,是两人在艺术上惺惺相惜的见证。

王健林曾透露,自己拥有约100幅石齐的作品。他也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为石齐举办个展后,还把他的作品带到了卢浮宫。

对此,石齐也对记者讲述了他对万达以及王健林的感激之情。“万达跟我合作了11年,并为我在国内国际范围的不同地区,举办过11回画展。”石齐说,当前,在万达,除了集团本身收藏,还有王健林个人以及他的助手等,也一起收藏他的作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