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将在厦门举办个展 时隔多年,石齐再次回到厦门,感慨万千。这些天,他去了母校,也去了环岛路,还专程做客厦门日报书画院。行走在厦门的每一个瞬间,他都是感动的。 “时隔26年,当我再一次踏上厦门的土地时,我被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震撼了。”石齐说,尤其是厦门会晤举办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厦门都可以说是走在中国城市的前沿。“厦门的环境如此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非常幸福。” 石齐说,他计划明年来厦门举办个人画展,回馈这座他曾经学习生活过的美丽城市。 “日报社是文化主力军” 石齐也提到与厦门日报社的特殊情缘。 “那一年,我18岁,刚来厦门,就参加了厦门市美展。”石齐说,那时,他送了一张画作《钢》参展,没想到竟入选了。展出后,还被《厦门日报》刊登了。 这令他相当激动。“我那时还是个小孩,作品第一次被这么厉害的单位刊登,觉得很难得。”石齐回忆说,从那时就与厦门日报社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昨天,当石齐来到厦门日报书画院时,再次被震撼了。“我感觉很吃惊。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报社只是写文章,宣传信息。但实际上,厦门日报社做的远远超出了这些,还做了许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事,实在很难得。”石齐说,在他看来,在厦门会晤结束后,厦门应该是一个在文化创新方面带头的城市,而厦门日报社则是这方面的“主力军”。 当石齐听说厦门日报社想要创办厦门日报美术馆、“深田艺术区”时,他立即觉得,“这是一个创举”。他同时建议,尤其在创办“艺术区”时,需要坚持,并作出自己的特点与亮点,如果做得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厦门老城区的文化内涵,增强这座城市的深度与厚度。 与王健林惺惺相惜 “艺术创作要有唯一性” 在国内的画坛,石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跟自己“较劲”,擅于创新。他告诉记者,他一直都觉得,艺术创作要有“唯一性”。 早在1980年,石齐就在《中国美术报》提出了绘画艺术形态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三象各有优点,要真实就具象,要似与不似就印象,画面没有物象的就抽象。从此,他致力追求“三象合一”的新意境,且一发不可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整整5年,他都在和自己较劲,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每天除了信手画15幅连环画外,就是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拆散、改装、分化,从多方面寻找水墨与色彩的融合之法。这五年,他没有画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他对于中国画的思考,要远深于大多数画家。他说:“中国画在外国人看来千篇一律,因为风格太像了。我们需要革新,需要有更多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在他看来,创新中国画是“点自家灯火”,因循守旧是“老牛拉破车”,唯有转型才是中国画登上世界舞台的出路。 这种摸索也是到了9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清晰,他顺势提出自己“三象合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其学术价值在于把传统水墨笔法与现代派色彩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并强调个性化的风格,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型的样本———他把这定义为“新中国画”。 进入21世纪,他的创作更加自由。他把中国传统的笔墨第一转化成结构第一,作品中越来越忽视主题,忽视所谓的内容与意义,而更注重视觉的表达和意境的抒发。 延伸阅读 提到石齐,还有一个人是绕不开。他便是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据说,王健林在自己办公室的主墙上,悬挂了一幅尺幅达到90平尺的石齐大画《山水》。按照目前石齐画作的市价,这幅画价值高达2000万人民币。原来,这幅画是石齐2008年送给王健林的礼物,是两人在艺术上惺惺相惜的见证。 王健林曾透露,自己拥有约100幅石齐的作品。他也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为石齐举办个展后,还把他的作品带到了卢浮宫。 对此,石齐也对记者讲述了他对万达以及王健林的感激之情。“万达跟我合作了11年,并为我在国内国际范围的不同地区,举办过11回画展。”石齐说,当前,在万达,除了集团本身收藏,还有王健林个人以及他的助手等,也一起收藏他的作品。 |
相关阅读:
- [ 09-18]29位画家在厦门展出精品力作 免费开放持续至10月20日
- [ 09-05]本土画家作品亮相厦门会晤 听他们讲述作品故事
- [ 09-02]厦门本土画家绘风物画 《你好,厦门》献礼金砖
- [ 09-02]天然大漆表现中华灿烂文化 漆画家用作品献礼厦门会晤
- [ 07-10]货币艺术画家武华兴在鹭岛办“金砖货币”作品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