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记者节特别报道 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剪影

2017-11-08 08:50:01王玉婷 林施赟 谭欣妮 林路然 兰京 林露虹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日报讯(记者 王玉婷 林施赟 谭欣妮 林路然 兰京林露虹)你眼中的记者是什么样子?他们能熬夜,深夜守着电脑,给你第一手权威报道;他们能“观天”,熟知气象,每天给你最新鲜的天气解读;他们能“拼命”,入职三个月,就已经跑过山火现场;他们能“勾搭”,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调查时直击要害,揭开事件真相……

生活中的他们,其实也是“颜值担当”,或英姿勃发,或娇艳如花,选择这份并不轻松的职业,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之所以选择,是因为热爱,热爱这份职业带来的丰富,热爱它让他们接触到生活的千姿百态,让他们通过采访不同人群领悟到生命的不易和坚持,从而更加善良和热爱生活。

今天是记者节,我们走进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选取了6位专注不同领域、有颜值有担当又本领高强的记者,写写他们的故事。

  袁舒琪:

一个月写了

四条“10万+”

●出镜记者

袁舒琪,新闻采访中心经济部记者,负责规划、建设、国土房产口新闻报道。

文/本报记者 王玉婷

“原来那个时候那么忙啊,我是怎么挺过来的?”袁舒琪正在翻自己的朋友圈,本来就大的眼睛越瞪越圆。

的确,她三月的朋友圈,看上去像是打了场轰轰烈烈的“硬仗”――3月1日00:06,“厦门重启保障性商品房”,阅读量,214749;3月24日18:53,“重磅快讯,厦门房产调控新措施,本市单身限购1套,新购住房满2年才能交易”,阅读量,681606;3月28日22:43,“继续战斗,厦门房产调控新措施,认房又认贷”,阅读量,112797;3月29日22:11,“重磅天天来,厦门保障性商品房周五启动登记”,阅读量,161984。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委,这是袁舒琪主要负责对接的三个部门。而这三个部门,贴近民生,几乎涵盖了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比如你看到的关于楼市政策的权威报道,都出自她的手。就像在钢丝上行走,袁舒琪报道中的每一个字,必须准确无误,因为这代表着权威。

就拿3月24日发布的房产调控新措施快讯来说,当天下午,袁舒琪正在市委党校采访。突然,下午3点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一个电话打来,“快,有政策发布!”迅速处理好手头事情,袁舒琪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赶回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立即投入工作。下午6点,经过层层审核,袁舒琪终于拿到第一份最新房产调控政策,立即拍照后,发给本报新媒体,而袁舒琪不仅比别人快,她也是当时在场的唯一媒体记者。

  林施赟:

“火速”小妹很靠谱

●出镜记者

林施赟,新闻采访中心社会部记者,负责现场新闻、警方新闻。

文/本报记者 陆晓凤

燃爆现场,山火现场,一接到任务跑在最前头,守到最后一刻。她是林施赟,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林诗音”;看似柔美娇弱的她,却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入职3个多月,见习的“帽子”还没脱,这位像“风”一样的女子,就已经在新闻界“火”了一把。一看到“火”,就能看到林施赟的身影。

身为一名社会部记者,林施赟24小时全天候“待机”,每天的脑力体力都处于飞速运转。对新闻有着十万分热情的她,始终冲在最前头,在她身上有似乎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火速”小妹很靠谱。

9月19日,清晨6点,还在睡梦中的林施赟被电话叫醒,岛内发生一起燃爆事件!起床、穿衣、穿鞋,背上书包,出发前往燃爆现场,一系列动作不超过5分钟。T恤、牛仔裤、黑框眼镜,这是林施赟在采访中最常见到的装扮,“现在出门只要2分钟,早一秒到达现场,就能获取更多的讯息。”她说。

不仅是速度,她在质量上也不含糊。今年11月的一次山火现场,她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记者。徒步3公里、爬山、摔倒再爬起、找现场、找受访者,就算采访被拒也不轻易放弃。就这样,她从下午4点“磨”到了晚上8点,“撬”开了受访者的嘴,采到了许多独家讯息。

跑过了各种“火辣辣”的现场,她依旧充满干劲,越跑越“火”。在未来,她还打算尝试更多题材,迎接不同的挑战。“新闻,每天都是接触最新鲜的事物,既害怕又想迎接挑战。”她说。

  何无痕:

“厦门活字典”的忘年交

●出镜记者

何无痕,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部记者,负责纪委、人社、妇联、外侨、民宗、关工委、老龄办等口线报道。

文/本报记者 谭欣妮

她是“厦门活字典”洪卜仁的忘年交,闲聊间,一篇揭秘厦门历史文化的报道信手拈来;她也是“工作狂”,上班时间写的文章明明已经很多,下班后却仍忍不住经营起公众号,分享采访之余的点滴感悟。

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标题是《洪卜仁住起了养老院》。主角之一的洪卜仁原本就是厦门的文史专家,而另一个主角养老院则结结实实地成了“网红”――文章发表的第二天,前台的电话差点被打爆,而且来电的不只是老年人,还有不少感兴趣的年轻人,“原来老人家的生活也能这么酷。”

“幕后推手”何无痕的初衷很简单,“我想让大家知道,无论年纪大小,生活方式始终应该由自己定义。”

这是“忘年交”洪卜仁教给何无痕的事,他们因采访相识,两人都拒绝被定义。洪老认为历史不应该只存在于档案馆里,所以找到了小何用说故事的方式还原大时代的洪流;而小何并不只把采访当成工作,与人相识、听故事、然后说故事。

同时,何无痕还尝试过很多别的事,因为“记者原本就是要尝试不同的事,遇到不同的人,才能有所成长。”

记者都擅长写稿,而何无痕是其中速度特别快的一个,别人要花上半天构思,她往往采访完找个地方随便坐下就能开始写。看起来虽然毫不费力,但也下了一番功夫。她的经历比不少记者丰富:刚进报社的头两年在社会部,24小时随时待命出发;后来成了“综合跑口专业户”,负责的口线有外侨、社保、人才、妇联等等。

她从去年开始经营公众号“无关品味”,采访中的所思所感,因为篇幅所限无法描述的故事、人物、场景,都被她搬到了这里,“多写一次,就是多锻炼一次。”

  殷磊:

“气象先生”

“指点”风云变幻

●出镜记者

殷磊,新闻采访中心经济部首席记者,负责水利、气象、地震新闻。

文/本报记者 林路然

他“掌管”行云布雨,被同事们称作“龙王”,他“指点”阴晴变幻,是读者们熟知的“气象先生”。从2005年至今,几乎从未缺席每一日的气象新闻,他就是厦门日报《殷磊观天》的主持人殷磊。他不仅能准确说出2010年13号台风鲇鱼的路径变化,对天气古诗词信手拈来,还有满腹的气象民俗故事。正是这些有如富矿一般的积累,殷磊的气象新闻不仅仅是数字,还有了故事,多了人情味。

然而,一名专家型记者并不是一蹴而就,殷磊坦言,起初他也不知道气象新闻除了周而复始的数字资料,还能说什么。直至他看到厦门民俗专家范寿春的一篇文章。殷磊说,这篇文章让他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天气民俗民谚,以及地方志史料,抓住时机请教民俗专家。

于是,在殷磊的气象新闻里,我们读到了《厦门志》:“清明以后,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北风为正。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我们还看到了由吴真人和妈祖反目的传说而来的民谚“三月十五风吹头巾,三月二三雨浇花粉”。“参照气象原理,三月多风雨是暖湿气流一方开始活跃,而冷空气一方还未撤离,两军对峙所形成。”殷磊笑着解释,和形象生动地描绘气象原理一样,引用史料民谚能让气象新闻更精彩。

今天,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但天气预报仍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总有人戏言这是“说不说由我、信不信由你、准不准看天”的领域。谈起不时要被市民埋怨“不准”的心情,殷磊提起采访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宋英杰时,这位前辈说过的一句话:“错要错得悲壮,对要对得精彩。”

“这句话体现了天气预报员的风骨!”殷磊说,天气预报是汇总庞大的数据信息,最终得出一个概率最高的结论,出错是存在的。而身为一个预报员,要以服务大众为己任,设身处地地为市民考虑,即便是错了,也是想着为市民提供更明确的预报内容,而不是为了确保准确率,保全自己,而给市民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市民无从判断。

  何炳进:

调查记者要会“勾搭”

●出镜记者

何炳进,新闻采访中心社会部记者,负责调查类新闻、舆论监督报道。

文/本报记者 兰京

接下来,这位可谓社会调查的担当者――何炳进,他在新闻采访中心,有个可人的昵称“饼干”。一来,因其帅气可人的外表;二来,因其“所向披靡”的“勾搭”能力。

而这正是调查报道所需要的能力之一。在调查现场,他总能迅速找到最关键的人,总能让对方掏心窝地把知道的一切告诉他――无论跟采访是否有关。

别看这个泉州安溪的小伙子只有27岁,他从业3年,已积累了一大批的“兄弟”。这些“兄弟”来自各行各业,手握着线索和资源。

“何炳进呢?他是我的兄弟。”今年厦门日报社读者节上,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王智灵见采访记者是厦门日报的,激动地询问。

“可能因为脾气好,我基本不生气,人缘还可以。对采访对象,更把身子放低。其实,采访过程就是聊天的过程,如何不把天聊死了,让对方饶有兴趣地讲下去,这就是采访日积月累学会的经验。”他道出自己对“勾搭”的领悟。

每一次调查都不容易,甚至伴随着危险。若不是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对新闻的追求,很多人就此放弃了。但是,“饼干”没有。在岛内猪肉私宰点的那次暗访调查中,凌晨五六点,他一个人深入城中村,骑着自行车,循着猪声而去,偷偷观察。“他们都拿着杀猪刀,我心里噗通乱跳。”可即便危险,他仍没有放弃――继续偷偷观察,拿单反远远偷拍。

最后,这组系列报道也获得了当年的“厦门市新闻奖”。“这是我第一次获奖,很难忘”。

  蔡镇金:

诸多重要时刻见证者

●出镜记者

蔡镇金,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部记者,负责党政新闻及部队、双拥办、人防办报道。

文/本报记者 林露虹

在沙茶鸡翅、芋包、鸭肉面等一众美食中,本是“吃货”的蔡镇金却选择了最简单的炒饭,因为“既管饱,吃起来速度又快,不耽误接下来的工作。”这是9月4日,厦门会晤期间的一个中午,坐在新闻中心媒体餐饮区的蔡镇金,终于在工作十多个小时后正儿八经地吃了顿饭。

厦门会晤期间,蔡镇金主要负责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的报道工作,这场盛况空前的论坛聚集了一千多名中外工商界人士,两天的议程里,蔡镇金不仅要记――记录嘉宾们在论坛上的观点碰撞;还要访――在论坛间隙,见缝插针“逮”大佬采访。最终,蔡镇金共写了一万多字,有消息,有特写,有人物访谈,内容翔实,可读性强。

见证“历史一刻”,采访如此高规格的论坛,尤其需要记者能准确捕捉各类信息。在这点上,蔡镇金显得游刃有余:他打字很快,思路更快,一篇时政会议稿,通常是会议结束,他的稿子框架就已搭好;他善于观察,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厦,品尝花生汤、对历史建筑频频拍照,一言一行满是对细节内容的运用;工作之余,他坚持阅读党报党刊,一点一滴锤炼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作为时政记者的蔡镇金,还在场见证了这城市的诸多重要时刻――城市改造提升方案的诞生,房地产相关政策的出台,轨道交通、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等。

距离厦门会晤采访已过去两个月,但蔡镇金不时会想起在新闻中心,和3000多名中外记者在一起采访的场景。这当中有自豪,有喜悦,但更多的是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敬畏感。“做记者要有点新闻理想,必须对笔下的每一个字负责,准确传递信息,不辜负读者信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