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市委组织部、市行政学院、市环保局联合举办专题培训

2017-11-06 08:27:05黄璜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市生态环保工作相关单位均派出相关负责人参加“生态环境大数据专题培训”。

生态环境大数据

建设美丽中国的数据基石

生态环境大数据,是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可被环境保护利用的海量数据集合,既包括环保部门大数据,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控数据、环境监管业务数据等,也包括水利、国土、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大数据,还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如移动终端搭载的环境要素传感设备的探测数据,甚至是网友随手拍并上传的环境现象图片,以及搜索引擎对环保相关敏感词的统计分析数据等。

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和运用,又将为生态环保工作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进行整合集成、挖掘分析和模拟计算后,可以支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科学化、环境监管精准化、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推进环境管理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例如,空气质量能被准确预测,甚至提前获知重污染天气的确切日期、成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环保部、省、市、区(县),每一级的环保执法人员都会被纳入统一的环境监管执法平台,人员的巡查轨迹、执法任务、执法记录,都能通过平台随时调取,实现信息共享、远程调度,让执法监管更加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

可以说,生态环境大数据是提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环境管理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数据基石。环保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富春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与实践”一课中,详细地阐述了大数据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既介绍了我国大数据建设方案与进展,也着重介绍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概念和作用,特别是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这一课既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广大学员全面掌握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与实践中的一系列基本概念。

上线运行大数据平台

推动我省生态环保工作飞跃发展

今年10月,我省已率先全国上线运行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有什么特点?具备哪些功能?将为我省、我市的生态环保工作带来哪些变化?福建省生态大数据组组长吴建闽在授课时,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将福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运作流程清晰地展示在学员们面前。

“一中心、一平台、三类应用”是我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体系的主体构架。这其中,“一中心”指的是数据资源中心,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纵向向上打通环保部、向下穿透至市县环保局及企业,横向汇聚相关厅局、科研院校和互联网数据。这里实现了103项数据的汇聚,数据量超过6.7亿条,而且每月都要更新1200多万条。“一平台”则是大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对环保业务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遥感卫星监测数据、互联网采集数据等进行分析,并为上层的环保决策、环境监管和惠民工程等应用提供各种数据服务。

而“三类应用”分别是综合决策、环保监管与公共服务。具体而言,基于“一中心、一平台”对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经过整合集成、挖掘分析和模拟计算,可以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综合分析,从而为区域生态环保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而立足大数据开展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如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污染源监控、环保网格化监管、环境预警与应急、企业信用评价等,都会更加有的放矢,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的环保监管。不仅如此,生态环境大数据还可以完善生态环境的公共服务,如通过建立网上审批数据资源库,构建“一站式”办事平台,提高网上办事服务水平,更方便群众和企业。这“三类应用”可谓是我省上线运行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的巨大作用,将推动我省生态环保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全面掌握了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架构、功能、作用之后,学员们还上了两堂很有针对性的课。一堂课是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徐涵秋带来的“基于遥感大数据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与评价”,另一堂课是厦门理工学院邓富亮博士带来的“厦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思路”。前者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进行解析的方式,并以厦门为例做了详细解说,令学员们对遥感技术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后者更是立足厦门本地实际,阐述了我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构想,为学员们今后的实践提供了思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