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大件垃圾处理厂今夏投用,是全市乃至全省首座大件垃圾处理厂。
小区厨余垃圾单独收运,使小区二次污染现象明显减少。(市环卫处 供图)
环卫工人正在进行道路清洗作业。
道路清洗提升了环卫保洁作业品质。
位于翔安的瑞科际垃圾再生示范厂可对厨余垃圾进行重复利用
收运工人正把大卖场的餐厨垃圾装上垃圾车。
垃圾焚烧发电厂内,工作人员遥控抓斗把垃圾送至炉前料斗。(市环卫处供图)
厦门日报讯(记者 殷磊 张奇辉 王协云)今天厦门一万多名市容环卫从业人员迎来了福建省第22个、厦门市第26个环卫工人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城市道路是他们的办公室,清洁楼、垃圾填埋场是他们的工作车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狂风暴雨,他们始终如一地战斗在大街小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城市美容师”。
是他们,不分昼夜忘我工作,全力奋战,实现了大街小巷整洁、城市环境清新、市容市貌优美,保障厦门会晤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厦之门的高素质、高颜值。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市政园林局、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带领广大环卫系统干部职工在前端的卫生保洁、中端的垃圾转运和后端的垃圾处理等各方面建立新机制,投入新设备,建设新设施,计划到2019年,全市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市区相关部门还要不断提高环卫工人生活水平,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推动市容环卫事业开创新局面,为厦门的“高素质”、“高颜值”做出新贡献。
前端保洁:新机制新作为
每天清晨6点不到,思明区环卫处道路清洗队的环卫工人就忙碌起来。他们要在交通早高峰到来前,把辖区的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清洗干净,路边的果皮箱和人行天桥也都要完成保洁作业。李素英就是清洗队的一名环卫工人。23日早上,她照例扶着一台专用道路清洗工具——高压排洒,在同事的配合下展开了人行道清洗作业。高压排洒有三个轮子、一把扶手,像一辆小型的小推车。它的前端有一根约1米长的管子,设有7个喷头。养护车驾驶员揿下开关,喷头就喷出扇形的水雾,对人行道进行冲洗。两名环卫工人跟在李素英身后,用大扫帚把清洗后的脏水推入排水窨井。全市环卫系统全面提升道路清洗作业水平,在全市135条主次干道实施定期清洗,推行“吸、扫、冲、收”一体化保洁,提高道路整洁率。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厦门加大了环卫保洁力度。各区环卫部门强化道路清洗作业,有效抑制了扬尘污染。全市主干道每天清洗一次,次干道每周清洗一次。厦门环卫部门还逐步推动清扫保洁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细化作业标准,优化作业程序,强化规范作业,提升清扫保洁质量,确保市容市貌干净整洁。从清扫到清洗,一字之差,却是环卫保洁作业质的提升。
不仅是保洁作业的等级实现跨越式迈进,在行业管理上,厦门也主动转变理念,积极推进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市环卫处的负责人介绍,厦门还要大力推进市容环卫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面提升市容环卫质量水平。
通过完善环卫考评机制,持续传导压力,确保环卫保洁质量,就是新机制的重要内容。今年市环卫处组成专业考评小组,对道路清洗(扫)保洁、环卫设施设备(公厕和清洁楼)、垃圾转运车辆进行专项检查。考评小组打破常规的检查方式,一方面采取随机抽取考评点,随机确定考评时间的方式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则依托厦门市城市管理智慧考评平台,对各类环卫作业质量问题进行现场采集、现场打分、当天发出通报、全程跟踪问题整改。市环卫处还建立了“考评工作”微信群,将各区考评对接人员全部拉入群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考评发现的环境卫生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及时处置、及时反馈。这种创新的考评机制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确保问题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解决。
为了解决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脏乱的老大难问题,市市政园林局创新工作机制,改变市容环卫原来以“看”为主的直观感受评价,对背街小巷卫生保洁专项考评采用“过磅称重”的方式进行,同时,考评工作全部委托第三方测评机构实施。
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市市容环卫处打造出数据采集、数据统计、问题整改、整改反馈的背街小巷卫生保洁考评机制,形成了从考评到整改的闭环式工作流程,使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近期,市市政园林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厦门市岛内重点区域背街小巷卫生保洁专项考评办法(试行)》,不仅明确了考评内容、考评对象、考评标准、考评方式,还明确了奖惩制度。根据考评办法,环卫部门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每月综合评分95分以上、排名前二十名街巷的保洁责任单位给予资金奖励,用于开展市容环卫保洁相关工作经费和一线保洁人员的奖励;而对排名后二十名的街巷,则要扣减责任单位相关保洁经费。
后端处理:补短板强基础
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避免“垃圾围城”的重要途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将垃圾变废为宝,离不开末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足够的硬件设备支撑。按照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的要求,市政园林部门加大力度补短板,加快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为垃圾分类的推广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厨余垃圾由于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如蛋白质、纤维素、淀粉、脂肪等)和水分,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腐烂变质现象;且弃置时间越久,腐败变质现象就越发严重,会招致蝇虫鼠蚁的大量繁殖,变成疾病流传的主要媒介。因此对厨余垃圾的妥善处理是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厦门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采取桶车直运直收模式,由相关企业每天定时收集后直接运送到厨余垃圾处理厂,经过分拣处理后,采取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焚烧发电。但是,目前厦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还嫌不足,为此,厦门计划对后坑环卫基地的厨余垃圾处理厂进行扩建,使其处理能力翻倍,达到400吨/日;还要在翔安东部固废中心新建一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800吨;此外,市政部门还将推动瑞科际公司也尽快启动第二条餐厨垃圾生产线,日处理能力达150吨。这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成投产后,厦门的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1500吨,可以很好地满足全市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有害垃圾是各类垃圾中量最少但也是最需要谨慎处理的部分。目前厦门的有害垃圾还只能暂时储存在东部固废中心,无法进行有效处理。不过,位于东部固废中心的工业危废垃圾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当中,预计年内就可以投入使用。一旦建成,这个处理厂可以应付43种危险废物,每年可以处理4.65万吨危险废弃物。
目前厦门共有3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分别是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部固废处理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可以焚烧生活垃圾1600吨。要实现2019年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厦门正在加快推进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东部固废处理中心焚烧发电厂二期的建设,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可以为厦门新增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750吨/日。此外,厦门正在选址规划新建一个日处理能力2000吨的焚烧发电厂。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目前厦门唯一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东部固废处理中心填埋场一期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预计最迟明年上半年就将填满封场。厦门正加快推进填埋场二期的建设,这个项目可以为厦门提供1277万立方米库容的垃圾填埋空间。
政策保障:为“城市美容师”解决实际问题
披星戴月、埋头苦干,环卫工人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特区的美丽和整洁。新时代赋予了市容环卫工作新的任务、新的使命、新的要求。厦门市各级各部门也重新审视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为环卫工人着想,努力为“城市美容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时常把环卫工人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尤其在解决环卫工人人身安全、工作福利和劳动强度上用足用好政策。
提高工资收入水平
环卫工人薪资待遇低是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是正常现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环卫工人工资收入水平的工作。
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从2013年7月1日起,厦门环卫工人月最低工资增至2500元,并按岗位要求落实了岗位津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不仅如此,厦门还建立了环卫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也就是说,从2013年开始,每年由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市政园林局根据市有关部门公布的厦门上年度社平工资和物价指数,共同商议提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包括社保)意见,确保环卫工人工资收入水平能够跟得上地方经济和物价指数的增长。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按照市地税局年度社会保险费缴费标准和年度申报办法要求,厦门普遍为环卫工人缴纳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市财政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审计局、市总工会联合出台了《厦门市环卫职工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了环卫工人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管理责任、使用范围和标准问题,为环卫工人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厦门环卫工人最高可得到一次性医疗救济补助5000元。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市低保标准且未享受低保待遇的,一次性可得到3000元的生活困难救济补助。同时,依据相关规定,环卫工人重大疾病可得到一次性救济30000元。
一线环卫工人长时间接触噪声、粉尘、高温、汽车尾气、垃圾臭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听力损失、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肺癌、胃癌等疾病,其患职业病、常见病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工种。为此,厦门规定,相关部门和企业每年要为环卫工人进行一次体检。
改善工作条件
一线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高。为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提升机械化保洁作业水平,用技术手段切实减轻环卫工人的作业强度,降低安全隐患,同时逐步实现环卫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特别是2013年以来,厦门通过更新环卫设备、建立“吸、扫、冲、收”一体化保洁模式,使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80%以上。除了配套建设分布合理的道班房,为环卫工人提供设施完善的休息场所,环卫部门还出台规定,合理安排环卫工人工作量和休息时间,超过定额规定工作量或工作时间的,均落实了加班工资或安排轮休。
【数字】
全市道路清扫清洗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
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每年180多万吨;
全市环卫专用车辆:1025辆;
环卫公厕:588座;
清洁楼:254座;
大型打捞船舶:7艘;
目前全市共有本岛后坑、东部翔安、西部海沧3个垃圾处理基地,建成填埋场1座(库容729万立方米)、焚烧厂3座(规模1600吨/日)、综合处理厂2座(规模1250吨/日),大型垃圾转运站1处。
背景:厦门专业环卫已有上百年历史
19世纪末厦门商埠兴起,环卫保洁工人开始出现,被称为城市“清道夫”。1902年鼓浪屿工部局率先成立清扫队,为厦门第一支专业环卫保洁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