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档案室查阅资料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璐)馆藏市档案馆藏有厦门自明朝以来的30余万卷(件)档案,时间跨度400年,其中有海后滩事件档案、邓小平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原件等镇馆之宝。
保存库房全密闭,电脑控制室温恒定在14℃到24℃,湿度控制在45%至60%,采取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盗防光防虫防水措施。
创新槟榔中学初一学生昨日来到市档案馆寄存自己的梦想,三年后,他们参加中考前将亲手开封。
昨日,槟榔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来到厦门市档案馆寄存自己的梦想———他们亲手书写下的梦想将在市档案馆的恒温恒湿库房里静待三年;三年后,在他们参加中考前的百日誓师大会上,再交由他们亲手开封,见证为梦想而努力的轨迹。
这些孩子是曾到访这里的为数不多的普通市民,而对大多市民来说,存放档案的厦门市档案馆是个神秘的地方。存放厦门数百年历史资料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古老的资料又是如何保存的?来自厦门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这就为您揭秘档案馆里的“那些事儿”。
安保森严护卫400年历史资料
厦门市档案馆坐落在湖滨北路80号———地处繁华市中心的它,却很少引人注目。
这栋四层白色小楼,保管着厦门市自明朝以来的30余万卷(件)档案,穿越历史400余年。看似平常的楼宇戒备森严———外墙上环绕着高压电网,以防备意图不轨的入侵者;总建筑面积3353平方米,馆内安置超过60个摄像头。
该馆全年不休假、24小时有人值班。档案库房有专职管理员,每个库房实行“双人双卡”制度。某个时段轮值的库房管理员要进入库房必须签到,并从另一位管理员手里领取钥匙,指纹相配才能解锁进入。
保存灭菌后恒温恒湿密闭保管
这么多档案,是如何保存的?简单来说,档案库房要做到“八防”———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盗、防光、防虫、防水。
所有档案进入档案馆,第一关就是进行全面消毒。在档案馆一楼有一台真空充氮除虫灭菌装置,入馆的档案要先进入该装置中,在真空下待72小时,再经过12小时的纯氮加压,以此消灭菌虫,之后方可进入保存环节。
保存档案的库房是没有窗户的密闭空间。库房里平时不开灯,室内温度恒定在14℃到24℃,湿度控制在45%至60%,由电脑控温。在库房里不仅有监控设备,还有精密的防火设施。
库房里,是一排排密集柜,将档案分门别类、按照时间进行摆放。摇动密集柜的转轮,就能显露出摆放整齐的档案资料盒,盒朝外一侧写着文件的年份、单位信息。
修复档案“美容”过程繁杂精细
档案的修复工作,每日都在进行。
在档案馆二楼,不大的修复室内,三五名工作人员低头忙碌着。房间四面立着多块木板,上面贴着裱好的档案文件。
为档案“美容”的过程与裱画很相似。工作人员先整理出需要修复的档案,从背面对破损处进行拼接;拼接成功后,使用特制浆糊刷一遍,再用生宣托裱;之后将其上墙晾干12至24个小时,再视情况进行修补。
对双面均有字的档案进行修复,托裱使用的则是透明的皮纸———薄如蝉翼的皮纸蒙在档案上,能清晰地透出字来。
明朝墓志铭拓片“最古早”
厦门市档案馆内最主要的收藏,是各个时期政府部门的文书档案。能进入该馆档案库房的档案,除了具备自身价值外,还得具备一定的“历史”———通常政府部门的文件在发布后,要自行保管20年,之后才收入档案馆,也就是说,现在厦门市档案馆里能找到的都是1997年(含)以前的档案。
除政府部门的文书档案外,厦门市档案馆内还有极少部分人事档案,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书资料等。多年来,厦门市档案馆还开放征集、接收有价值的档案———一些名门望族曾把族谱寄存在这里,而诸如牌匾、奖杯之类的实物档案,由厦门市档案馆三楼的档案库房负责保管。
这么多档案里,当然有不少“镇馆之宝”。馆藏海后滩事件档案和鼓浪屿会审公堂档案是全省首批“珍贵文献档案”;邓小平同志题词的“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原件,也收藏在馆中。2008年起,厦门市档案馆就在为鼓浪屿申遗工作出力了———除了提供馆藏的档案资料外,还协助申遗工作组查找档案;在国际专家实地考察鼓浪屿文化遗产地当天,档案馆还选派人员携带特批的民国档案前往现场。值得一提的是,馆藏最古早的档案是一份明朝墓志铭拓片。
现在厦门市档案馆所接收的档案,不仅要求有纸质版,还需要配上电子版,以迎合数字化时代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