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珺(左一)和林岑(左二)在院前采访。(本报记者张奇辉 摄) 厦门日报讯(本报记者 林岑 张珺)15日,星期天,秋高气爽,攀上青礁慈济宫的千级台阶极目远眺,山脚下,海沧青礁院前社游人如织。 穿梭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间,记者遇见了一群兴致勃勃的“洋客人”——来自西亚北非12个发展中国家的记者代表。 在院前农耕体验区,沙特阿拉伯《生活报》副主编Alfardan Yasmeen Radim细细品尝着自己通过石磨研磨的古早味豆浆,感慨地说,“院前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乡村建设取得的不凡成就,与当地年轻人交流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参观完院前社不久,12国记者代表们便启程赴京参加十九大新闻报道。他们纷纷表示,在院前领略了带有泥土味的中国特色,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写照,让自己对美丽中国的新图景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事实上,今年来,院前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溢出效应日渐显现,前来取经的各方代表络绎不绝。不久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1国的青年创客来到院前参访,其中10多个国家的代表向院前的年轻创业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到当地帮助指导乡村青年创业。 “通过传播院前发展的心路历程,让更多人找到参与家乡建设的新路子,畅享发展的成果,是我们非常乐意做的事情。”济生缘合作社社长陈俊雄笑着说,“以前人一多,我讲话就哆嗦,现在平均每月要讲20多场经验分享会,就算在外国人面前也一点都不紧张了。” 三年来,院前从曾经的“空壳村”蜕变为“闽台生态文化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曾经污水横流的猪圈、鸭舍转变为城市菜地、凤梨酥观光工厂、乡约院前民宿、台大兰园等产业新动能;一栋栋珍贵的红砖古厝在两岸社区营造大师的共同努力下相继修复,打造成为两岸青创书院、四点钟学校、老人幸福院等具有人文底蕴的精神家园…… 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人返乡成为潮流。以回乡年轻人为主力军的济生缘合作社,由最早的15人扩展为50人,他们个个勤劳能干,足智多谋。在许多前来取经的人看来,通过凝聚年轻人的力量,发动全村人参与乡村建设,是最困难也最值得学习的。 “十九大的召开鼓舞人心。眼下,我们正计划优化产业配套、丰富文化内涵,进一步丰盈村民的获得感。同时,加速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空间,与更多人共享院前的发展之路。”陈俊雄说。 院前荣誉榜 ●2014年 厦门“最美街区” ●2014年 美丽厦门新24景 ●2014年 福建省首个闽台生态文化村 ●2015年 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2016年 厦门大学乡村营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016年 福建省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6年 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2016年 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
相关阅读:
- [ 10-16]厦门市海沧区安监局三举措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
- [ 10-16]厦门市海沧区安监局三举措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
- [ 10-11]厦门海沧区领导调研工业项目建设 协调解决企业困难
- [ 10-06]厦门市副市长孟芊昨日调研海沧重点项目及企业
- [ 10-03]海沧家庭推出医生签约 共享福利让厦门居民更有获得感
- [ 10-03]海沧家庭推出医生签约 共享福利让厦门居民更有获得感
- [ 09-30]第八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在厦门海沧开幕
- [ 09-27]2017海峡两岸(厦门)乐活节在海沧开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