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卫琳)2005年,厦门在全国评比的12个文明城市中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白驹过隙,光阴荏苒,今日,厦门正在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作最后冲刺。常有人来厦门“取经”,看看厦门的文明创建工作好在哪儿。在近日做客中国文明网“砥砺奋进的五·文明的力量”系列网络高端访谈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进行了深度分享。
观点1
创建优势在于 厦门人民爱厦门
访谈中,裴金佳展示了一张照片和一幅画。照片记录着抗击“莫兰蒂”台风时,一位老奶奶走上前为辛苦救灾的战士擦去汗水的感人画面。另一幅画作,出自一名6岁小朋友,描绘了垃圾分类、礼让斑马线、尊老爱幼、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文明举止。这些文明景象,在厦门已是蔚然成风。
从2005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起,厦门实现了“四连冠”。裴金佳说,厦门文明城市创建的优势,在于厦门人民热爱厦门。“老百姓对这座城市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十几年来,他们爱厦门的这种热度没有减,而且是在不断的升温。”他指出,去年历史上罕见的17级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都在救灾,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品格、有力量、有大爱的文明厦门,也呈现出了厦门这座城市的良好群众基础。
“厦门在创建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来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文明意识的教育。第二,要规范市民的文明行为。比如说厦门很早就提倡礼让斑马线,比如说公交车让座,这些点点滴滴都是通过平时不断规范、不断倡导,很多市民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氛围。厦门主要媒体都开辟专栏进行宣传,社区里面也有很多宣传栏,让大家感受到文明创建应该从自己做起。”裴金佳说。
观点2
创建既要不变 也要变
厦门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过多年历程,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裴金佳指出,但至少有三点是不变的:一是“一把手”工程不变。不管内容怎么变化,创建文明城市“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要亲自抓,亲自落实,亲自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市民的主体地位不变。创建过程中一定要把老百姓发动起来,人人参与,依靠群众。三是问题导向不变。创建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去解决,一定要介入。
在此基础上,厦门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地创新和提升。裴金佳说,第一是群众化,厦门提出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第二是信息化,在城市文明建设当中,特别是管理过程当中,采用一些信息手段加强对城市的管理。第三是法制化,厦门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有特区立法权以后,加大对城市文明创建的立法工作。据统计,厦门现行99部地方法规中,有83部涉及对城市文明的立法。最近又刚刚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两部新的法规,发挥法的规范作用。
“前面谈到有变的,也有不变的,但是有一点,不管变与不变,一定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还要形成政府和老百姓良性的互动,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城市文明建设好。”裴金佳强调。
观点3
以共建共享 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涵盖100多项测评标准,厦门是如何调动全市上下的文明创建积极性的?对此,裴金佳表示,首先要考虑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什么,“我的体会是,通过十多年的创建,更注重的应该是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是只为了获得这个牌子,现在厦门更看中的是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老百姓对你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厦门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作为我们创建的基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因此,裴金佳说,厦门以共建共享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首先是城市更加文明,比如说公交车的让座,斑马线的礼让,你看到会觉得很温馨。第二是社会要更加和谐,我们通过创建活动,包括很多志愿者活动,老百姓走出家门,参加更多的社区活动和创建工作,他们互相更加熟悉,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第三是这个城市一定要让老百姓感到越来越美丽。这个美是内外兼修的美,首先最基本的是要干净。内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好,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才会让这个环境更加美丽,最后改善的是老百姓的安居环境,感觉更舒适。”
观点4
“依法治理” 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谈及下一步厦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计划,裴金佳表示,厦门要两个对标,一个是对标测评体系;一个是对标国内外的先进城市,如新加坡在社会文明上有很多可学习的立法经验、社会治理方法,国内的张家港、杭州,也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更重要的问题是,根据习总书记在去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提出来,一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裴金佳说,厦门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在所有的治理方面还要加强,包括怎么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外,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时代要求,是共产党领导的文明城市的要求。加强法治建设,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通过立法来解决,特别是有一些陈规陋习难以根治的问题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硬约束,同时还要严格执法,在执法过程当中纠正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