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御制诗文描金玉碗(带古玉碗托)
张大千(1899-1983)墨荷图
纸本镜心1964年作
王原祁(1642-1715)平冈曲涧图
纸本镜心1703年作
傅抱石(1904-1965)听雨图
纸本立轴1947年作
黄胄(1925-1997)驯马图
纸本立轴1973年作
齐白石(1864-1957)松鹰
纸本立轴1929年作
明永乐白釉内府梅瓶
清康熙陈鸣远制千载杯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厦门日报讯 今年6月,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其首拍暨2017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初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届时15个专场、1700余件精品佳构将集中亮相。厦门,历来是备受业界重视的收藏重镇,此次上海匡时特别遴选了百余件重要精品来到厦门进行展介,10月12日至13日,收藏爱好者可在厦门瑞颐大酒店艺融汇艺术空间一睹这些珍贵艺术品的真容。
据介绍,上海匡时首拍精心打造了两大品牌夜场:近现代书画夜场和古代空间夜场。其中,“正道――近现代书画夜场”精心甄选了60余件近现代名家的扛鼎力作以飨各位藏家。齐白石作于1929年的《松鹰》,取纵式构图,具有强烈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力量感;张大千的《摩诘诗意图》《墨荷图》,尺幅巨大,且都由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台静农上款;徐悲鸿的马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经典的意象与符号,本专场中《奔马》为其画马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傅抱石山水画造诣高深,他的《听雨图》将“抱石皴”笔法发挥得淋漓精致,值得细细品味;黄胄创作于1973年的《驯马图》构图独具匠心,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流畅遒劲,笔势奔放洒脱。
“大器――古代空间夜场”则汇集了古画名瓷数十件,充满意趣,不禁引人遐想古代文人燕居卧游的美好时光。董其昌的《仿董北苑溪山亭子图》、王原祁晚年之作《平冈曲涧图》、赵之谦融入金石趣味的《清供图》、郑燮的《竹石图》等皆为怡神养心之佳品。瓷器部分,厦门收藏爱好者可观赏到明清两代官窑的精彩之作,每件都具有强烈的时代代表性。如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盘”、明永乐“白釉内府梅瓶”、清乾隆“粉彩仿景泰蓝描金缠枝莲纹兽耳瓶”等,无不华美精致,赏心悦目。今人仿古,古人亦仿古,历代文人雅士均有执著追求古人审美意趣的,本专场上,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贯耳方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蝠耳盘口尊”都是典型的仿古之作。
《摩诘诗意图》:
张大千与台静农的友谊
台静农是张大千的挚友。抗战前,张大千任中央大学教授,每到南京,便在张目寒家落脚。一次,台静农回乡路过南京去拜访张目寒,巧逢正在张目寒家作画的张大千。经张目寒介绍,二人结识。后张大千虽流寓海外,仍常有诗画相赠。直到张大千从海外归来,定居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后,两位老友才又得以时时往来。聚会小酌,品酒论古,成为二老晚年生活的乐事。
台静农极为尊崇张大千,赞其“一生绚烂”,“是无比的天才与功力,才能超凡入圣”;而张大千则视台静农的字为“三百年来,能得倪(倪元璐)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
台静农也擅丹青,其绘画技法多得益于张大千。他爱画荷花,尤喜画梅。1961年,62岁的张大千在瑞士、日本、美国、法国举办了展览,还创作了不少作品。从《摩诘诗意图》的题款中可知,张大千在这年重阳节“重登摩诘山园”,并赋诗一首。上世纪60年代是张大千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在这幅画中,摩诘山园被画家画成了人间仙境,起伏高低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林,崎岖的羊肠山路,小桥流水,令人心驰神往。此图尺幅巨大(195.8厘米×104厘米),既绘出摩诘山园的真山真水,又写出大千心中山水,在坚实具象的山石林木之间,充满了古意,画面呈现出一派苍茫幽深的意境。此图由台静农上款,堪称二人深厚友谊的见证。
《仿董北苑溪山亭子图》:
董其昌“仿吾家北苑”
这件绢本设色的立轴左上方董其昌自题:“仿吾家北苑溪山亭子图,玄宰。”题后钤印“董氏玄宰”。而右上方则是董其昌的挚友陈继儒的墨宝:“亭皋木叶下,泷首秋云飞。二语极类此图,玄宰亦必点首。眉公。”并有钤印“眉公”。正如董其昌在画中的自题,这幅图轴取意来自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南唐主李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的绘画创作。根据资料,不难发现,董其昌对董源的绘画有种超乎寻常的喜爱,清人秦祖永在其《桐阴论画》中如此评价:“董香光其昌画法,全以北苑为宗,故落笔便有潇洒出尘之概,风神超逸,骨格秀灵,纯乎韵胜。”
然而,董其昌并非被动地继承董源的绘画方法,并不是机械地复制董源的笔墨,而是在创造一种文人画特有的画境诗情。董其昌把文人画推向了一个高潮,而这幅画正恰好完美地诠释了董其昌和董源之间的异同,虽然董其昌自己在画中说是“仿吾家北苑”,但在这幅充满江南诗意的图轴里,不但可以看到董源的画风,亦有米芾、黄公望、倪瓒等众多大师的笔墨精华:只见近景坡上,杂树错列穿插,拙中带巧,树木掩映中,四角小亭玉立其后;江水略微几笔,带出远景一片连绵远岫;画中笔墨温润洁净,皴擦融合水墨渲染,更觉苍润丰厚,让江南特有的清简淡远,神韵毕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上还有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李彦章和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陈夔鳞的收藏印,更显出一段历史风韵,弥足珍贵。
《竹石图》:
邓拓先生旧藏
这幅《竹石图》创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郑板桥年六十三。这是他辞官后再到扬州、重过“二十年前旧板桥”卖画生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扬州八怪”已谢世殆半,晚年的郑板桥在扬州诗文雅集,以画会友,度过了他最后的艺术时光。
竹石,是郑板桥最为后人称道的绝活,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水平的绘画题材。这幅作品湖石与疏竹相伴,清气袭人,寥寥数笔写尽秀竹动人的风姿。左方长题:“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乾隆丙子,板桥郑燮画并题。”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可想见其笔飞墨舞,志得意满之状。值得说明的是,这段关于审美形象创作构思的著名画论,曾被全文收录于《板桥年谱》。
这幅《竹石图》系邓拓先生旧藏,画面下方钤有“邓拓珍藏”“苏画庐”二枚朱文方印。尺幅巨大,品相完好,为板桥晚年墨竹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