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的翁望志,代表“柒懿科技”在决赛现场路演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毅彬) 37万个项目,最后只选出30个金奖!厦门理工学院近日获得一个国赛的金奖,就是“万里挑一”。
厦门理工学院昨天表示,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理工学院学生获得一金、一银和两铜,总积分排名全国第19名、大陆地区第17名。
理工学院获得金奖的是一个名为“柒懿科技——生物质氢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的创业项目,它利用厨房的残渣等废物来产生“金贵”的氢气。
厦门理工的创业空间
比赛含金量如何?
比赛由教育部等六部委局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主办,规格高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九月中旬在西安举行,由教育部等六部委局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青团中央等主办。
这一大赛不仅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大学生“双创”(创新创业)比赛,而且非常不寻常。八月,新华社报道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
大赛因为李克强总理提议举办而闻名。理工学院的带队老师说,今年的比赛,刘延东副总理再度出席。
在现在层出不穷的比赛中,大学生双创大赛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其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厦门理工正在规划创新创业加速器
比赛过程多激烈?
比赛吸引全国2241所高校,总计37万个项目,超150万人参加
说起比赛激烈程度,带队参加比赛的厦门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创新创业园区主任苏凯新似乎还“心有余悸”。他算了下,得出结论是:金奖堪称万里挑一。
比赛吸引了全国2241所高校,总计37万个项目,超过150万人参加,今年还有美、加、英、日、澳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个大学团队报名参赛。
经过层层选拔,661支团队从37万个团队中首先胜出,进入全国总决赛。他们还要经过一轮筛选,才能拿到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的门票——八月底和九月初,组委会分别组织了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评选出119个项目进入总决赛现场比赛,止步于总决赛的获得铜奖。
119个晋级项目,包括厦门理工学院的两个。九月中旬,119个项目团队聚集西安一决高低,大陆高校最终产生30个金奖以及7个从银奖“复活”的金奖,厦门理工学院的金奖是“三十分之一”。
拿奖有多不容易?
和来自“985”“211”高校的对手比拼,要现场面对九位国赛评委的提问
厦门理工的翁望志代表“柒懿科技”。他回过头再看比赛:总决赛堪称“步步惊心”——他的很多对手,都是“985”和“211”高校的。
虽然从校赛到国赛过程漫长,但总决赛给每个参赛项目的时间并不长:十分钟的路演和五分钟的答辩,每个人要面对九位国赛评委的提问。翁望志说,他们的问题通常“一针见血”。
翁望志只能“孤军奋战”——参赛校的带队老师只能在观摩室通过视频观看小组赛。所幸的是,“柒懿科技”以小组第二成绩直接获得金奖。
不过,理工学院获得银奖的项目“智慧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就没有那么幸运,被分在“死亡之组”。苏凯新说,比赛结果宣布后,大家倒推过去才发现,今年的全国总冠军和第四名都来自这一小组。
两个项目进入总决赛现场,最终获得一金一银,再加上此前揭晓的两个铜奖,这成为理工学院连续三年参加这一大赛获得的最好成绩。2015年参加首届比赛,理工学院止步省赛;2016年,获国赛铜奖两项。
厦门理工凭什么得奖?
学校有一幢创新创业大楼供学生创办公司,支持双创的基金去年已达500多万元
厦门理工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年初,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有北京大学等99所高校,福建省则有理工学院、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
在厦门理工,有一幢创新创业大楼,专门供在校学生创办公司。这个被学生称为创业“港湾”的大楼,不仅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和水电这类物理载体,更重要的是理工学院专门成立一个团队,为学生公司提供服务。创业团队可以在“港湾”里获得一揽子帮助,包括公司财务报表怎么做,怎么注册公司等。
翁望志就是从“港湾”走进创业的大海中。大一时,这位土木建筑专业学生发现课程表里居然有一门“不靠谱”的课:《创业基础》——从2009年起,理工学院在大一开设《创业基础》,每位学生必修。
翁望志认为这门课为他种下创业的“种子”。课还没有上几节,他就开发一个类似美团的App。
从2009年起,理工学院还开展“百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聘请企业家进校当创业团队的导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辅导学生创业之路。
同时,学校支持的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也大幅增加,去年已达到500多万元。
【链接】
破解产氢难题
效率世界领先
厦门理工学院获得金奖的项目有点晦涩难懂,名叫“柒懿科技——全球领先生物质氢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项目联合创始人翁望志说,用大白话说,这是一个变废为宝的项目,即用人畜排泄物、厨余垃圾和秸秆等废物变出氢能。
千万不要小看氢能,它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譬如说,氢燃料汽车已加快推向商业化。
但是氢气其实很“金贵”——目前制氢成本约为汽油成本的二到四倍,且氢气的储存也存在技术难题。
这些难题,都在理工学院的这个学生创业项目得到解决。翁望志表示,他们是把厨余垃圾、秸秆、食品工业废水甚至人畜排泄物等废料投进设备中,加入所研发的生物菌,系统自动运转,通过生物发酵高速产出氢气和甲烷,产氢效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翁望志说,这项技术解决了制氢成本——只要用厨余、粪便等就可以,而且制氢过程无污染,而其他的制氢技术很多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如何储存一度成为难点,但后来借助俄罗斯科学院的技术,问题也迎刃而解。
这个获奖项目还是海峡两岸高校合作的结晶。这一生物制氢技术最早是逢甲大学绿能中心主任林秋裕博士领军研发的,被引入厦门理工的创新创业园孵化。
这个获奖项目并不是纸上谈兵。翁望志透露,项目已经落地建设沈阳市于洪区绿色能源站,在当地投入规模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