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从肉眼观云到科技捕风 为您揭秘65年来厦门气象观测变化

2017-09-17 08:11:57彭怡郡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上世纪70年代天气预报会商

从前

观云识雨看天气

1952年8月23日,厦门鼓浪屿升旗山上竖起了第一个百叶箱,开启了新中国厦门气象事业的新篇章。

1957年,厦门市气象局原局长陈如能被分配到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气象局前身)工作。当时人才紧缺,很多气象人员通过一两年培训就上岗工作,气象理论知识基础浅薄;气象设备也不先进,没有气象卫星和雷达,做好天气预报困难重重。

当时,气象观测以手动操作为主。陈如能介绍,当时的气象台机构设置分为地面观测、探空观测、报务、填图、预报等各小组。地面观测组负责每日定时在气象观测场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天上云量云状、高云低云全靠目测。百叶箱里摆着温度计、湿度计,观测员时时记录;下雨了,雨量桶里刻度瓶收集的雨水,就代表着一定时段的降水量。观测完成后,观测员要把观测内容编成气象报,发到华东气象中心,统一汇总到北京,再向全国台站下发。

探空观测组每天定时放飞高空探测气球,分析不同高度的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等信息。报务组时刻戴着耳机,接收各地发来的气象观测报文。填图组将接收的气象观测报文转化为数字和图形符号,填在天气图上。预报员在地面天气图上绘制等温线、等压线,在高空图上绘制等高线、等温线,通过分析天气形势的变化,来预测各地天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