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海洋经济体系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实力越来越壮大。(记者 郑晓东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雯 通讯员佘逸)2016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543.30亿元,同比增长10.5%,以港口航运业、滨海旅游业、临海工业和海洋高新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实力越来越壮大。
一边是屡屡刷新的海洋经济数字,一边是不断升级的海域生态景观。纵观厦门近几十年来的海洋经济发展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厦门的蓝色经济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解决海洋开发与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厦门就推出了一系列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的措施,1994年正式启动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厦门成功建立了“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在去年的国际海洋周举办期间,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厦门模式”屡次被到访厦门的国内外嘉宾提及。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海域使用功能,厦门率先将海域管理的重点从海域空间管理向海域资源管理和生境管理层面提升,开展了大规模海域综合治理,调整用海结构,优化海域空间布局,修复海域资源,提升海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厦门的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业及海洋高新产业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海洋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0%,海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海洋资源集约节约程度进一步提高,海域产出率达1.39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以上。
整治湾区生态环境
清风吹皱碧水,黑天鹅悠然畅游,这里是风景如画的五缘湾湿地公园。欣赏美景的游客很难想象,昔日的五缘湾曾是废旧渔网遍布的脏乱滩涂——通过连通内外湾、退垦还海、建设湿地公园、开发居住区,五缘湾不仅成功变身风景宜人的新城区,新建成的五缘游艇码头和湿地公园等项目也同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事实上,“旧貌换新颜”的五缘湾仅仅是厦门开展大规模湾区整治的一个成功缩影。根据厦门海域湾中有湾的特点,厦门率先提出了海陆统筹,拥湾发展的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先后开展了西海域综合整治、五缘湾综合整治、环东海域综合整治、筼筜湖综合整治及杏林湾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湾区综合整治工程。整治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退垦还海约4.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沙滩长约5公里,恢复湿地公园约2平方公里,增加滨海岸线超过20公里……成功打造了在厦门会晤期间令海内外宾客惊叹不已的和谐海湾人居新环境。
实施海洋生态修复
2010年7月28日,陪伴厦门市民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地标集杏海堤启动了开工改造,打响了厦门海堤开口改造的头炮,施工完成后,杏林湾的防洪排涝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作为大规模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厦门先后对筼筜、钟宅、大嶝、马銮、高集、集杏、东坑等7座海堤实施开口通海、破堤建桥、清淤还海等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海域清淤约1.7亿立方米,恢复红树林湿地100多公顷。
事实上,早在2011年,厦门就为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展开一系列岸线修复工作,在开展厦门滨海沙滩稳定性观测与研究及厦门岛东南部岸滩砂体动力体系及海滩循环养护研究的基础上,厦门先后对香山至长尾礁沙滩、鼓浪屿东岸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沙滩、厦门岛东部沙滩等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建设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人造沙滩。从结果来看,沙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为沙滩可持续利用和近岸海域使用功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善海域水质环境
为了将厦门海的纯净底色留住,厦门按照海陆统筹治理的思路,多措并举制定实施厦门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完善陆源污水截污与处理设施,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大力开展海域水质治理,逐步改善海域水质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岛外流域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厦门加强溪流整治的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通过建立河长制,落实河道管养制度,加强实施效果考核,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取缔违法排污口,控制生猪养殖规模,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废弃物利用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溪流的综合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