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演员在表演。(新华社发)
晚会里的舞蹈小演员。(湖里区青少年宫供图)
厦门日报讯(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佩珊)前晚,以“扬帆未来”为名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用闽南特色文化惊艳了世界。在这场视听盛宴里,孩子们的表演十分吸睛。这些厦门孩子在这个世界瞩目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现了厦门的气质,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今天,记者带您去听听这些孩子们的故事。
辛勤的付出
既要学闽南语
还要学意大利歌
厦门一中初二学生潘煜是鹭岛少年合唱团的一员。她与团员们一起为观众献上了闽南童谣《月亮月光光》和意大利歌曲《今夜无人入睡》。
潘煜不会闽南话,也不会意大利语。为了记住这两首歌的歌词,她花了好几天时间。“老师用拼音一句句教,我们一句句学。”潘煜说,全靠一遍遍重复。
这次演出跟以往不同,“以前合唱就是定住唱,很少有走动、表演的部分。”加之导演一遍遍地调整,团员们需要记住的东西特别多。“有时候会记错版本,表演成上个版本或上上个版本。”潘煜说。
尽管已经训练了几个月,前日上台前她还是有点紧张,“台下都是各国嘉宾,会担心唱错词、走错位。”表演圆满结束后,潘煜终于松了一口气。对于自己的表演,潘煜很满意。“排练时老师都比较严格,谢谢他们!他们很辛苦,有几个老师都没办法照顾孩子,只好带在身边。”潘煜补充道。
意外的互动
演奏家即兴表演
小女孩羞涩一笑
《月亮月光光》里,跳舞的几个女孩围到古筝演奏家身边,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为表现传统文化传承,古筝演奏家摸了摸女孩刘恩琪的脸。而这个动作,排练里是没有的,是演奏家的即兴发挥。女孩刘恩琪羞涩一笑,腼腆跑开了。孩子的神态十分真实,生活化,达到了意外的效果。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刘恩琪。可能是由于台上太紧张,刘恩琪自己竟忘了古筝老师摸她脸的这一动作。“全世界都看到了,你怎么忘记了?”在妈妈的提醒下,她才想起有这回事。
“趴着听老师弹古筝,跑到老师那数一数琴弦,大灯笼上了以后再跑一圈,我们就下舞台了。”刘恩琪的记忆里,表演就这么简单。
湖里区青少年宫艺术总监胡佩芳告诉记者,包括刘恩琪在内的孩子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特别强。胡佩芳回忆,古筝老师到的时候是中午,向导演提出了要增加互动环节。“我们马上调整,孩子们很认真,下午就呈现出了互动的效果。”
胡佩芳告诉记者,因为合唱团有唱又有表演,他们一度担心舞蹈部分会被砍掉。她向晚会艺术指导问了这个问题。“怎么能砍?孩子们这么棒。不仅不能砍,还要加时加动作,打一束光,给特写。”陈维亚说。
偶然的出场
没学过舞蹈的孩子
年仅5岁就登台
在《月亮月光光》节目后半段,两个小男孩搬着大红灯笼上台交给妈妈,欢喜跳跃向远处招手。虽然时间不多,但两个小男孩的表现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一位叫胡宸瑞,来自华侨托儿所,是整场晚会年纪最小的演职人员,才5岁。
胡宸瑞登上舞台是机缘巧合。胡宸瑞的妈妈秦彦是晚会第四篇章的分场导演之一。胡宸瑞是家中老大,秦彦不忍将两个孩子都交给老人带,晚会筹备工作开始后便将孩子带在身边。“出门前会给他带上玩具、动画片,我们开会、排练,他就自己在边上玩。”秦彦告诉记者,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个月。
7月的一天,排练过程中,导演突然提出要个没学过舞蹈的孩子,“要最自然、最生活化的状态”。
“就像门边那个孩子一样。就他来吧,这谁家孩子啊?”门边的孩子正是胡宸瑞。就这样,胡宸瑞参与了第一篇章,他的任务是放风筝。
后来,因节目调整,放风筝的表演被取消了,胡宸瑞又回到了台下自己玩的状态。8月上旬,又是一次偶然机会,胡宸瑞又接到了“任务”——搬灯笼。
“通过这次参与,孩子变了,变得更有耐心了。”秦彦很开心,自己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