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交会吸引了众多两岸嘉宾和民众。(记者 黄嵘摄)
厦门海峡旅游服务中心多个项目基本完工,预计明年投用。(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海峡论坛成为两岸规模最大交流盛会。图为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代表开心合影。(记者 王火炎摄)
厦金直航航线是两岸交往最便捷海上通道。(记者 王协云摄)
大嶝小镇的台湾食品备受消费者欢迎。(记者 黄嵘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詹文) 这里是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这里是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这里是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这里是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这里是厦门,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城市。
正因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在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目标十分明确——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特殊贡献。
厦台民间交流交往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厦门在推动两岸交流中先行先试,开创了许多个全国第一,取得瞩目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先行先试,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开展两岸同胞经济、社会、文化、区域、青年等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四最”先行区,当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厦门市委、市政府不仅把对台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更带领全市人民一起,共同推动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用行动诠释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厦门已经形成了全民全社会一起来做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始终用心、用情、用诚推动与台湾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市台办主任黄河明说。
未来,厦门市将积极应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厦金共同生活圈、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和基层交流等工作,深入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和同胞融合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模式和厦门经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社会融合
两岸同胞融合
最温馨家园
“两岸一家亲,同胞融合情”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这座城市进行。
海沧青礁村主任助理李佩珍是台胞,她发挥规划师特长,帮村民改造美丽庭院,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带动台胞前来创业。来厦门20多年的台胞熊麒,被选为兴隆社区主任助理,参与社区治理。在厦门,同胞融合行动富有成效,他们或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或为家园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台胞融入社区的典范。
率先推选台商台胞担任市政协委员,率先聘任台商台胞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和社区居民大学校长,聘请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检察联络员、台籍被告人缓刑考察员和涉台案件执行监督员,率先形成涉台司法服务“一条龙”机制,率先开展台胞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特聘台湾专家专业人才上百人……作为最早出台《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的城市,厦门在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温馨家园方面开创了许多先河。
厦门首个对台服务示范社区、居住有300多位台胞的兴隆社区,成立全市首个社区发展理事会,成立为居民提供服务、共建两岸融合的温暖之家。为借鉴台湾社区管理经验、更好地服务台胞,全市38个街镇与台湾乡镇实现全对接。厦门的居委会负责人与台湾的村里长交流社区管理、节能环保、养老助残等方面的实务经验,成为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有益探索。
厦门从上至下的真情善意,使逾12万名台胞迅速融入这片乡情味特别浓郁的土地,创业打拼,工作学习,享受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同胞在厦门买房27000多套。
区域融合
两岸直接往来
最便捷通道
在环岛路,只要天气晴朗,凭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金门岛的楼房、山峦。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在两岸直接往来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厦门对金门的地缘优势更加不可替代,在两岸区域融合方面成绩突出。
厦金直航航线已成为两岸最经济、最便捷、最繁忙的海上通道,被称为黄金水道。直航第一年客流量2万余人次,如今每年客流量数以百万计,截至2017年6月,厦金航线累计运送旅客1529.9万人次。
率先为部分公务、商务和民间人士办理一年有效多次赴台签注;获批因公赴台审批管理权、对台文化交流项目审批权、暂住人员赴金游通行证制证权等多项便利往来政策……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使得越来越多的同胞通过厦门往返两岸,截至目前,厦门口岸台胞出入境人次居大陆首位。2016年经厦门口岸往返两岸的旅客217万人次,约占当年两岸往来总人数的23%。
厦金两地共同推动便利人员往来政策先行先试,联手共创厦金旅游新品牌,热络的两地旅游加速了区域融合。两地合作深入推进,在商贸、旅游、民生、教育等多重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举办旅游节、焰火晚会、厦金横渡;建成两岸第一条直通光缆厦金海底光缆;打通经金门中转厦门、经金门中转台湾至国际的海运快件通道;打造两岸跨境电商快速通道和货物集散转运枢纽……厦金共同生活圈初步形成。
青年融合
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热土
厦门高度重视推动两岸青年交往融合,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各种青年交流交往活动精彩纷呈,让两岸青年加深了解促进互信,让广大台湾青年“家在厦门、拼在厦门、乐在厦门”。
台湾青年王江明、邓宇钧,2016年在厦门自贸片区的首个智慧园区云创智谷“梦想成真”——入驻16天,“沪尾壹号”面包体验店便开起来了,第一天就卖出800多个面包。云创智谷也是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王江明直言:“厦门对台湾创业者的扶持政策和周到服务很打动我,让我增添了在厦门发展、拓宽事业的动力。”
厦门有4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全国最多,但市委、市政府不满足于此,大胆作为,把整个厦门打造成两岸青创基地。量身定制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的政策“大礼包”,从创业场所、资金、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成立台湾青年创业辅导服务中心,率先打造台湾青年大陆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在厦单位企业推出千个台湾青年学生招聘岗位,为台湾青年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目前,全市累计入驻台湾青创团队450个,吸引台湾青年超1600人。
一位青年台胞说,到厦门创业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厦门实实在在的善意和务实实用的便利举措,构建起安心创业、放心打拼的良好环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了这份真情善意。这些青年台胞,已成为厦台交流的青春之火。
文化融合
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
海沧青礁村的青礁慈济宫供奉着被两岸民众尊称为“保生大帝”的北宋神医吴真人坐像。保生大帝在台湾是民间第二大信仰,有300多座分庙。
悠长岁月没有减轻思念,两岸同胞对保生大帝的敬仰愈加深厚,这种特殊情愫,把厦门和台湾越系越紧。每年,成千上万台胞会到青礁慈济宫进香,这里也成为厦门由国台办授牌的两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
两岸文缘不只是历史的存在,也在不断生长、延续。拥有区位优势和闽南文化优势的厦门,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坚持民间推动与市场运作并举,创新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打造一系列对台交流活动品牌,积累许多可推广的经验,两岸交流交往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文化融合不断深化。
血缘是脉,文化是根。厦门每年都组织专业及民间艺术团体赴台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将表演艺术及美术、书法、摄影、文物精品展览等送入台湾,深受台胞欢迎。两岸在厦设立的交流合作基地和办事机构达112个,还有海峡论坛、台交会、文博会、海图会、两岸乐活节、两岸民间艺术节等50多个对台交流活动平台已成品牌。海峡论坛累计吸引约10万台胞参与,发布众多惠及台湾民众和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成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两岸交流盛会。
经济融合
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
厦门会晤提出的金砖方案,为在厦台商带来新机遇。
台企冠捷科技集团在金砖其他四国均有投资项目,借助厦门会晤的东风,公司又有了更宏伟的发展规划,今年要在巴西加大投资额,要在南非设立从生产组装、销售到维修的战略基地。扎根厦门的全球知名轮胎制造商、台企正新,也早早盯住金砖机遇,瞄准印度巨大的机车胎市场,要在印度设厂。
作为台商回大陆投资最早的地区之一,厦门拥有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和大陆唯一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贸易中心,以及最早设立的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等对台经贸合作平台。
友达、宸鸿、东元、联电等台湾百大企业前来厦门投资设厂,目前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800多个,台企工业产值占厦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3。厦门最大的台资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芯电子,已成为大陆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
厦门在两岸产业合作、经济融合中创造了许多第一: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成为大陆对台最大外贸口岸;台湾成为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场。综改“一区三中心”也结出丰硕成果,厦门率先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占大陆地区业务总量的85%;厦门自贸片区对台开放创新突破,挂牌成立至今推出66项涉台试验任务,30项涉台创新举措。
展望未来
全力打造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阻隔不断的情缘,生生不息的盼望。
时代在声声召唤,未来两岸和平之路的演进与推动中,厦门必将以强烈担当的使命责任,推进厦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模式和厦门经验,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
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创新拓展厦门自贸片区和“一区三中心”对台开放合作,引进更多互为配套的优质台资项目,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对台金融开放合作,打造厦门自由贸易港区,推进厦台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区域进一步深度融合——打造厦金融合发展先行区,加大“两门”合作力度,推动厦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厦金航线软硬件条件,做大做强赴金旅游,为两岸融合发展积累经验。
青年进一步深度融合——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基地、多片区、多园区、多平台、多载体”两岸青创全国示范基地,推进对台人才政策创新,每年组织至少1000名首次来大陆的台湾青年来厦交流参访、就业创业。
社会进一步深度融合——推动赋予台胞“市民待遇”和赋予台企“陆企待遇”,出台便利台胞在厦工作、生活、出行、就业、就医、就学、投资、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的政策,推动实施“两岸同胞结对子”工程,形成“全民都来做对台工作”的强大合力。
厦门,必将不负时代使命,尽全民之力、全社会之力,促进两岸同胞大融合,一起耕耘、收获、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厦门,必将继续成为两岸同胞最温馨家园,融合两岸一颗颗华夏儿女的赤诚之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