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发恒远办公场所是由仓储用房改造而成
厦门晚报讯(记者 高金环 李晓辉 张诗 张海军 汪燕妮 )
自贸片区
今年7月,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编撰形成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出炉,共包含4个案例,其中由福建自贸试验区提供的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入选,这一案例正是厦门片区探索出来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0多年来,厦门肩负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的使命,砥砺前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探路。
如今,我们看到,厦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改善营商环境,给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厦门样本。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
【数据一览】
2.86万家
厦门自贸片区从挂牌起至2017年7月,累计新增企业2.86万家、注册资本4700多亿元,聚集形成国际贸易、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创新创业、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等七大产业,成为厦门改革创新高地和推动厦门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133项
厦门自贸片区挂牌两年来,全市各区各部门制度化推出317项政策措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成为全市推动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重要推进器。在福建省通报的285项创新举措中,厦门片区有133项,49项属全国首创。
33万平方米
厦门自贸片区内已有不少物流仓储空间“变身”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众创空间等。据统计,区内已有33万平方米老厂房和厂区,变身为创业创新基地、展示交易中心等,提高了土地要素的供给效率和产出效率。
机器人不仅进入生产线,助力厦门经济转型升级,也有望进入普通市民家庭
【政策速递】
厦门出台十条措施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厦门多个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频频发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升级热潮也正在兴起,成功开发了一批智能装备、产品与服务。目前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家,省级示范和重点企业各5家,市级示范企业20家。
2016年5月,厦门市成立了厦门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聚拢了100多家与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企业。
为了加快厦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智能化水平,厦门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十条措施》,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20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建设10个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
简政放权
审批方便快捷 仓储建筑华丽转身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厦门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在市场准入和工程建设两大领域先行先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疆拓土。简政放权的轮子转动后,进一步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企业也享受了改革红利。
“报上去后,等三个工作日,就拿到审批结果,太快了!”回想三个月前的项目申报经历,厦门建发恒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徐尚君仍很兴奋。
今年6月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当天上午,徐尚君和同事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三楼B厅的自贸区专属窗口,为他们在厦门自贸片区里的“建发恒远文化空间项目”办理自有用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条件核定申报。
“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定,在没有改革之前需要6个工作日,但我们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办理结果,特别方便快捷。”徐尚君说,企业只对接一个窗口,不用跑那么多部门。他们也成为厦门自贸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后,首家享受政策红利的企业。
“建发恒远”办公场所位于长乐路8-12号,那里原本是一处仓储用房。企业意识到在寸土寸金的岛内,这处仓储用房并不能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恰巧去年厦门自贸片区出台相应政策,放宽了工业仓储建筑使用功能临时变更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流程。
“我们从筹备、准备材料,再到网上申报等流程下来,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将这处仓储建筑变更为经营性临时用地。”徐尚君说,目前,这个仓储建筑已经华丽转身。一楼是平行进口车展厅,楼上变身为“建发恒远文化空间”,同时计划注册一家子公司,涉足休闲体育运动产业,同样在这栋建筑里运营。
“这背后是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想方设法挤压审批空间的结果。”厦门市规划委直属规划分局局长施大茂告诉记者。此次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共涉及13个部门的158个事项,包含取消审批1项、审批改备案6项。
项目带动
培育新兴业态 吸引台湾青年创业
厦门依托对台和自贸两个优势,在厦门自贸片区内培育一批新业态,成为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厦门自贸片区内第一家台湾地区银行——台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厦门分行成功落户;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清科集团、厦门天地开发建设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金圆清科母基金,总规模达100亿人民币,是厦门市规模最大的一只市场化母基金;大陆首个全牌照两岸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有限公司已获台湾“金管会”核准,正待中国证监会批准……
创新创意产业也加速推进中,带动了国家青创基地的建设。其中,云创智谷园区内就有包括蝌蚪环保主题众创空间、台湾商品跨境电商主题众创空间、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等在内的16个众创空间,进驻企业约450家(台企70家)。云创智谷园区等四个园区获评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国家级电商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
厦门由此带来的创新创业热潮吸引两岸青年心手相连,共绘美好未来。云创智谷谷啾设计的设计师刘凡颉,来自台湾高雄,进驻园区约半年。最初只有零星几单业务,而现在的刘凡颉忙都忙不过来了。“在园区得到很多帮助和推荐,业务上有了一次次的突破。”刘凡颉还带了自己的朋友到园区参观。他在厦门的创业经历,让他在台湾的朋友也跃跃欲试,纷纷加入云创智谷创业团队。
集成电路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顶端,也在厦门自贸片区迅速发展。2015年,厦门建设了“厦门两岸集成电路自贸区产业基地”,力争打造区域性的集成电路设计与芯片交易中心。目前引入企业近200家,已进驻办公企业45家。其中12家企业人才获“双百人才”称号,2家企业人才入选省“百人计划”(也是“双百人才”),还有一家企业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创新发展
提升技术门槛 推动智能制造产业
事实上,不只在自贸片区,近年来,高端先进的智能制造产业,已成为厦门全市致力于发展的方向。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厦门产业创新升级的一个缩影。
麦克奥迪诞生于1988年,90年代承包厦门光学仪器厂,生产传统的显微镜。到了1996年底,海关出口统计,麦克奥迪显微镜年出口量已经达到国内同行的首位。董事长杨泽声很快发现,麦克奥迪的产品大多数集中于单一普教学生显微镜,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此外,低端产品无法消化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增长引起的成本费用增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的主打产品SFC-100在承包初期每台出口售价为165美元,相对工人平均月薪仅为150元人民币左右,而到了2000年以后,同一款产品售价仅为63美元,员工平均月薪则达3000元人民币以上。
光学设计人才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沉淀。杨泽声搜遍国内知名光学厂的刚退休人才,把国内显微镜光学界几十年积累的光学设计人才云集到厦门,还请来了其他位于行业研究前沿高端人才。与此同时,麦克奥迪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等开展合作。有了产品集成的创新基础,麦克奥迪进入新产品创新的良性轨道。2011年公司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搭建中国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平台,现已覆盖全国近1000家医院,每年为医院解决疑难病例会诊2万多例。
转型升级不只体现在产品创新,更体现在智能生产。在厦门海沧新阳工业区,有家公司车间的夜晚是关着灯的,但机器照常运转。这种智能车间被称为“黑灯车间”。
“黑灯车间”位于海沧的威迪亚集团。通过手电筒照明,记者看到,在不开灯的注塑车间内,一台台自动化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生产着智能马桶阻尼器,灵巧的“手臂”有节奏地来回移动,依然高效、准确。
现场负责人黄文生介绍,该注塑车间实行24小时不停工作业,每个机器人还具有实时参数监测、机台预警、自动分选不良品、实时报工功能等,一个机器人等于20个人工的效率。在组装车间,智能机器人不但可实现阻尼器装配的自动组装和自动感应检查,还可实现良品与不良品的自动分拣、归类和镭射打标。
据了解,目前,厦门的机械、电子行业占全市工业规模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端智造上取得一定成效:平板显示、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客车、船舶等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客车、工程机械和船舶等高端机械装备关键生产工艺全部采用数控设备;龙头企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力也已具备较好基础。
【人物原声】
“机器人超市”未来将成为海西地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汇聚点和辐散源,引导并高水平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服务,带动制造企业实现快速转型升级。
——厦门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孙启民
围绕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技术革命,总能找到对应的市场需求。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因此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陈毅鹏
【厦门范本】
厦门打造全国首家
“机器人超市”
跟机器人玩博饼、喝机器人泡的咖啡、看机器人跳舞……在厦门市集美区打造的全国首家“机器人超市”,你可以这么玩。不过,这里绝非仅展示有趣的机器人,机器人超市实际上是一个能为制造行业提供囊括从生产、研发制造、销售等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
“这个超市是目前代表厦门乃至全国智能制造产业最高水平的集中展示。”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孙启民告诉记者,“机器人超市”暨“海西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产业园”于今年8月正式揭幕。目前,已有国内外知名的智能制造专业厂家德国西门子、瑞士ABB、日本安川和发那科、丹麦优傲等近50家智能制造产业上下游的优秀企业入驻。目前,100台抛光机器人(上图)已投入应用,抛光生产线至少可省去400个抛光工人。
全球首个自动化码头
现身厦门片区
无人驾驶自动导航车运载着集装箱,从堆场行驶到码头前沿,与船舶进行装卸作业……与传统喧嚣的码头截然不同,在厦门自贸片区的远海自动化码头上演的是“科幻片”,记者看不到人影,所有装卸作业都在静悄悄中完成。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总投资约6.58亿元,去年正式投入运营,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俗称“魔鬼码头”。
今年5月27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21000标准箱级别的“东方香港”号,在远海自动化码头完成装船,创造了我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首次承接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舶首航作业的纪录,其全自动的高效过程,令全球航运业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