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 激发山村“造血”功能 山头逐渐穿上绿衣,山坡叠起层层茶园,厦门西北角的高山上,茶香渐浓。 摆脱贫困没有捷径可走,对于受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制约严重,经济落后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来说更是如此,唯有像滴水穿石一样,对准一块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 在那个洋溢着希望与梦想的年代,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军营白交祠村民,毕生难忘那段大开茶园的峥嵘岁月。 “穷怕了,大家就想着,多种一点茶,就能多赚一点钱,这是我们心中朴素的梦想。”作为军营村的老书记,高求来对当初的那段历史再熟悉不过。指着村庄四周随处可见的茶园,高求来说,这些茶园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村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工作调研时的要求,起早贪黑在荒山上开出来的。一年开一点,一人开一点,一开始是人工开荒,后来是依靠大型机械,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到农闲时山头就满是挖掘机。 几度春秋,春华秋实。昔日征程上洒下的滴滴汗珠,印下的串串足迹,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1998年,距离军营村部两公里的地方,一片柿子林长势旺盛。每个山头都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山上美丽的梯田,是村民们种满希望的茶园。与1986年相比,两个山村也悄悄地发生嬗变——道路变宽了,村民新建的房子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两村的茶园均达到了2000多亩,两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多元,村民的口袋逐渐鼓起来了。 不过,这个收入相比山下仍然差了不少。可问题是,基本上每户都种了几十亩的茶园,大家已经快忙不过来了,怎么继续增收? 唯有进一步激发两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1998年10月16日,高山上茶香四溢,这是一年之中采秋茶的时候。在这个被当地茶农称为“秋香”的时节,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二次来到军营白交祠。当时27岁的高泉阳是军营村村民新选出来的村主任,他向习近平提出,能否争取个扶贫项目,在军营村建个现代化的茶厂,提高制茶水平和提升茶叶的品质。 习近平在详细了解军营村的发展现状后,对这样的思路表示赞同。 此后,在厦门市委农办和市农技中心的帮扶下,投资70万元的军营村茶厂建了起来。 茶厂在2000年5月投用后,军营村村民人均收入在三年内就直接提升到5000多元。高泉阳算了笔账:“经过茶厂加工的茶叶,每斤价格提高2元-3元,全村一年粗略算下来就能增收约150万元,当初投入的70万元一下就赚回来了。” 军营村村民苏德水始终忘不了省市工作调研组带来的数十台先进的制茶机械。作为村里的贫困户,苏德水也分到了一台。苏德水说:“那个机器一台要3000多元,如果是在以前,我们一年赚下来的钱都不够买。靠手工制茶,一人一天只能做20斤,用机器至少能提高一倍的效率,所以这个机械很重要,很好。” 这些机器的到来,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深山茶农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直接带动了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一场“生产力革命”。 人们意识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制茶技艺,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担保下,军营和白交祠不少村民纷纷贷款买了制茶设备,两村由手工制茶开始进入了机械制茶时代。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解放。随之而来的,是茶园的进一步扩大和村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茶园面积达到了10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更是上涨到近9000元。 回忆起那段时间,后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高泉阳用自豪的语气告诉记者:“这是军营村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当时山下其他村庄的许多村民都成了我们的采茶工人,我们村在镇里基本上可以算是首富了。” |
相关阅读:
- [ 06-29]厦门市同安首次在边远山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
- [ 04-26]龙头企业带动 打造厦门市同安区“花果山”
- [ 12-26]“乡土中国马拉松”昨开跑 数百跑友邂逅乡村美景
- [ 12-09]近20家媒体点赞厦门市同安美丽乡村:空气都是甜的
- [ 10-11]千米高山上有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首批试点选同安
- [ 09-04]厦门爱心企业来到同安军营村送关爱 老人欢聚迎中秋
- [ 02-20]元宵节莲花褒歌将唱响同安军营村
- [ 02-20]元宵来军营村赏七彩池风光 现场品尝同安美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