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海沧区> 城事 > 正文

厦门海沧涵养人文新风 助力提升厦门文化软环境

2017-08-29 10:04:26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卢超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芦塘书院举行七夕活动。(芦塘书院供图)

  

▲互动现场。(芦塘书院供图)

厦门日报讯(本报记者 张珺 林岑 通讯员 熊东帆)昨天上午,海沧芦塘书院举行“我们的节日——七夕”活动,汉礼讲堂、七夕民俗互动等节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民众们感受到一个趣味横生的七夕节。这是海沧社区书院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海沧众多社区书院担负起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功能,还成为国学教育的课堂、邻里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更是海沧延续千年的耕读文化的传播载体。今年以来,海沧开展多项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并号召志愿者担负起群防群治的工作,全区上下洋溢着人人都是东道主、喜迎厦门会晤展风采的浓厚氛围。

在耕读文化的滋养下,敢闯敢创、崇文尚武、文明自强、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成为海沧数十万群众的精神归宿和品质体现,国际一流的人文生活品质正在文化的涵养下蔚然成风。

平安+文明: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

文明交通是今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一环。5月以来,海沧区深入开展以“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为主题的文明交通“斑马行动”,志愿者们通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带动城市文明的“齿轮”高速运转,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参与和点赞,为这座连续三届荣膺“全省文明城区”称号新城又添一道亮丽风景。在这些活动中,良好的互动氛围让文明理念的传播更加深入。

与此同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平安建设工作,海沧全区的群防群治涌现出一批深耕本土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新阳模式”“平安365联盟”“未来海岸社区模式”等被广泛宣传普及。广大志愿者又是“平安海沧”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希望将平安、文明的一面展现给八方宾客,让人们感受到厦门、海沧最美的一面。”创新社区工作人员蔡萍萍道出海沧广大志愿者共同的心声。如今,海沧基层志愿者的力量正逐渐整合起来,平安志愿者也是文明创建志愿者,他们在群防群治过程中,也担负起对交通等领域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的职责,平安与文明相得益彰。

软件+硬件:社区书院涵养社会文明

与文明创建协调推进的是海沧社区书院的建设。去年以来,厦门海沧广撒“耕读文化”的种子,以社区书院为平台,通过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优秀家风社风的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了居民人文素养,为当地文明创建工作注入新内涵。

海沧加大投入,率先在全市成立区一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并出台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建立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社区书院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一系列的举措,让海沧的社区书院成为耀眼的品牌,全区的书院共开设296门课程,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备受好评。

在海沧街道的芦塘书院,“四点钟学校”的开课,解决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无人看管的难题,也为孩子们更好地交流沟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提供空间。在东孚街道天竺书院书法培训班授课,周正忠老人挥毫泼墨,讲授得很是认真;书法课后他又成了八段锦的培训课程的学员,学得更是仔细。

海沧社区书院早就有深厚的底蕴积累,传承保护着千百年来的乡村文脉,优良的家风社风滋养着一代代的本土居民。随着社区书院逐渐走上前台,承担起耕读文化弘扬平台的重任,海沧的人文品质也“水涨船高”。

精神+情怀:

耕读文化涵养

国际一流人文品质

志愿者和社区书院带来的文化感召力,推动了海沧家风社风的变化,为海沧打造国际一流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海沧区表示,让全区人民享受国际一流的人文生活品质,要以涵养人的精神和情怀为核心,要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人文关怀,坚持改善民生、面向未来,不断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耕读文化。

去年以来,海沧区通过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编写文化丛书、举办耕读文化讲坛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和文化自信。反映本土先贤故事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周起元》即将杀青并在央视播放;反映草根精神的多部微电影已在海沧各个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展映。

在耕读文化的滋养下,如今的海沧处处展现出人文新风,干部群众情绪高昂、收获满满。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海沧将把文明创建与提升海沧的人文气质相结合,以“人人都是东道主”的热情和使命感,让来到厦门的宾客感受到海沧的热情和素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