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社居民 陈建华 摄
刈香巡游 陈建华 摄
厦门晚报讯(记者李小庆)坐在陈氏宗祠石板上读报的老人、骑着自行车经过的大社人、废旧蚝舍的墙角,还有大社人刈香巡游的画面……陈建华手中相机的镜头偏爱集美大社,他总能捕捉到大社人生活中的细节。
陈建华是集美人,在大社长大,现住在大社附近。许多时候,他脖子上挂着相机,穿梭在大社的小巷里,记录大社的“美”。
为了拍到理想的画面,会花很长时间等待
陈建华说,大社的“美”是拍不完的,每天都不一样。他偏爱这里的“人文”,镜头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比如坐在助力车上的妇女、坐在大社陈氏宗祠前悠闲读报的老人、卖了三十年水果的摊贩……他觉得这些画面就是大社人的真实生活,值得一一记录下来。
陈建华说,有时为了拍到好画面,需要耐心等一等。比如,为了拍到大社人悠闲自在骑行的画面,他会花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等待,等有人从祠前路的交叉口骑自行车经过,车声响起,他就调好焦距,接着按下快门。“这就是大社的安逸宁静、与世无争,是大社人的悠闲生活。”陈建华说。
他的镜头里也有大社的变迁。比如,每年正月十五大社人会举行刈香巡游,陈建华几乎都会到现场。他拍下的画面里,有十年前的抬轿场面,有后来被拆掉的大社菜市场,还有那些扛大旗的男子。
拍下蚝舍如今的样子,记录大社人渔家生活
有一些画面,是陈建华小时候的生活。比如大社那栋合作社的楼房,几十年前,除了粮油,所有大社人需要的副食品都在这里。这栋楼的一层曾有一个“冰厅”,卖冰棒卖冷饮卖酸梅汤等,食杂店还有汽水卖。
大社里还“藏”着七座蚝舍,这些蚝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比集美学村建得还要早,陈建华用镜头记录下了蚝舍如今的“容颜”。他说,蚝舍就是以前大社人把海蛎、生蚝捞上来,在那里剥壳的地方,后来变成了修渔网的地方。如今,这七座记录大社人渔家生活的蚝舍已坏了六座。
“这些风景,只有小时候住在这里的人才会拍吧?再不拍以后就没得拍了,再过十年八年,可能就没有了。”陈建华说,拍下蚝舍时更多的是感叹。
酷爱摄影,一年拍三万张照片
其实,陈建华并非摄影专业出身,20年前因为工作需要,他买了相机,拍着拍着就成了爱好,最近几年则是“一发不可收拾”。“以前是9年才拍三万张照片,现在一年都不止这个数。”陈建华说。
在陈建华看来,最真实最自然的,就是最美的。他偏爱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去了北京或上海,拍摄的也多是当地骑摩托车的市民,或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乘客。
他也拍风光,比如园博苑的美景、云彩、霞光等。他说:“拍风光的人很多,要拍就拍点不一样的。”
陈建华说,他就是想把现在人们生活的场景、细节记录下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照片就成了珍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