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界“刘三解”
刘敏玲
现任湖里分局法制队队长,曾获爱民敬业标兵暨市优秀人民警察,通过公安部高级执法资格,获省公安系统网球赛个人单打第三名,连续7年入选省厅执法监督专家人才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公安队伍里,有些警种老百姓很熟悉,比如社区民警、刑侦民警、禁毒警、交巡警等。但有一个警种,老百姓知之甚少,那就是法制民警。
法制民警的工作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他们用法律智慧攻难关、用法律思维判是非、用法律逻辑断公平,也用情理调和矛盾。做了18年法制民警的刘敏玲被同事称为“刘三解”,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她长期负责处理群众意见诉求工作有关。
【解忧花】
年初,刘敏玲就遇到过这样一件棘手的案子,朱某在某天夜晚吃夜宵时突然莫名被打,报警后,他指认老板就是同伙。但证据不足,案件侦破有难度。朱某受伤又断了生活来源,心中郁结难消,要求警方尽快处理。别的民警接待他,他都不乐意,他非要找朋友口中说的那个警官“刘三解”他才肯说。
见到“刘三解”,他一开始情绪激动,语焉不详,刘敏玲耐心听他诉苦,设身处地给他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多次交谈后,刘敏玲发现他的证词可能误导了案件侦破方向。她把这一情况和相关案件线索反映给办案民警,嫌疑人很快落网了。朱某感激不尽,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和担忧。
当“刘三解”再次跟他联系时,他说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随着心情和身体的恢复,他出去打工,老婆也在餐馆找到一份工作。生活逐渐稳定,他对“刘三解”是感恩的,他说就像他朋友圈中流传的那样:“一见面就像自家大姐,感觉特别亲切,我自然地会把心中的话跟她说。”
“了解群众最迫切的诉求,听他的心声,他就会信赖你,建立这种信赖感,我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始终把他们当亲人,他们也都喊我‘刘三解’。”——刘敏玲
【解梦师】
林某是刘敏玲办公室的常客,每次来都亲切地喊她“刘三解”,同事都以为这是她生活中的好姐妹。然而,她们因为工作接触而认识,既是朋友,也是服务对象。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林某曾报警,说自己老是做梦,梦见跟邻居吵架,让她压力很大。之前为一些小矛盾,邻里关系不和,发生肢体冲突。她执着地要处理对方,希望事情能够尽快解决,让她减轻精神压力和负担。于是,她遇到了“刘三解”。
刘敏玲听了她的故事,直觉判断,她精神压力过大,耐心地听她的故事,凭着她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她从认知、性格、动机、目的等角度去分析,从当事人的习惯、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出发,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愿望,然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她掌握了相关情况后,刘敏玲也找了邻居来了解情况。她做了双方的大量工作,终于互相和解。林某也觉得长久绷着的一条弦终于放松了,不再闹脾气。
“解梦师,听上去有点玄乎,但实际工作中,我就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实每个来找我的群众,他们的内心都有一部纠结的历史。我只是发现内心的症结,然后慢慢拨开,让他们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刘敏玲
【解惑者】
深夜近零点,刘敏玲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只有翻材料的声音阵阵传来……一个派出所的民警抱着一大摞的材料来找她给案子“把把脉”。前脚刚走,另一个所的法制员紧接着打来了咨询电话,希望她帮忙解决个“零口供”的难题。她就是同事眼中那个解决疑难杂症的“刘三解”。
为了更好地解决执法难题,今年以来,刘敏玲带领单位同事共拟定发布涵盖基础排查、打击整治、安全监管类执法提示十二份,编制《2017执法手册》、《执勤手册》2千余本,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法制微课堂”等法律知识,组织开展培训,送法上门,受到基层民警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办公桌上一本本的卷宗,背后都各有不同的故事,各执理由,各有诉求,法制民警需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地定罪量刑,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去年中旬创建“2+N”执法管理室以来,各派出所由专职法制员统筹协调,实现对警情梳理、同步录音录像等7个环节规范化作业。刘敏玲还要求管理室每日发送执法监督指令,确保各执法环节不出纰漏,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破解执法监督困局。
“我明白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关乎正义的事业,这个事业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不枉不纵,罪当其罚。”——刘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