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集美区省级文明单位风采展 集美区委组织部篇> 单位亮点 > 正文

厦门市集美区围绕产业链 打造人才链

2017-07-31 10:45:12应洁 林桂桢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科研院所、企业界的50余名“双百人才”走进集美新城了解建设进展。

第三届“创客·集美”项目对接会举行,来自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6个优质项目与5家集美产业引导子基金现场对接。

登上杏林湾营运中心最高楼,从52层高空以360°视角俯瞰集美新城,感受“六线六片”景观整治提升后的新变化……日前,厦门市集美区首次举办“双百人才”政情通报会,邀请来自辖区科研院所、企业界的50余名“双百人才”走进集美新城,实地了解建设进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长期以来,厦门市集美区围绕“4+X”重点产业链打造创新人才链,以“活动+服务”双轮驱动,加快优质人才聚集,为全区产业高端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活动常态化

搭建人才交流成长平台

在政情通报会上,“双百人才”听取了“聚贤集美”人才引进计划、新城建设总体情况、集美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等通报,大家纷纷为集美新城的建设成绩和集美区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点赞。

政情通报、人才见面会、创业沙龙、项目对接,在集美区,针对各类人才实际需求搭建的交流、对接、成长平台日益完善,人才常态化活动机制逐步建立,为人才打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上个月,首届集美区优秀青年人才创业沙龙开班,这也标志着一个以优秀创业青年人才为主体打造的集学习、交流、提升、合作为一体的创业“朋友圈”,在集美区正式组建。据集美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该平台的目的是聚集优秀创业青年人才和资源,让相对成熟和有经验的创业者“传经送宝”,带动更多优秀创业青年人才勇于进取、发展成才,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青创模式。据悉,培训班将形成常态,围绕不同主题开展研讨。

此外,在高校人才聚集的集美,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会举办“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成果对接会”,成为加快创新驱动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7年来,通过对接会促成辖区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合作项目79项,推动建成27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辖区科技创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政策体系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对引进的省级名校长和省级名教师给予每人50万元的安家补贴”,今年6月底,《集美区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出台,为新引进的教育人才提供安家补贴、生活补贴、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和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政策。

除了教育领域,集美区瞄准重点产业,引进紧缺人才,相继出台了文创、旅游领域的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当前,集美区正以“4+X”重点产业为导向,结合产业规模和发展情况,加快修订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扶持办法,探索重点产业人才扶持资金企业配额制,助力辖区重点产业企业引才、育才、留才。

依托人才政策优势,截至目前,集美区吸引了7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29位省“百人计划”、98位市“双百”人才落户,并连续两年新增“双百”人才落户数位居全市第一。

数据还显示,仅今年上半年,集美区就兑现了45家“双百”企业人才市区扶持资金1640万元、各类补助502万元,教育和卫生人才各类奖励70万元。

健全服务机制

全方位满足人才需求

除了“人才红包”,集美区还强化对落户人才的多方位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双百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上半年以来,为人才协调解决了涉及资金需求、交流合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30多件。

人才公寓如何申请、组织员工培训有何奖励……在集美区新推出的“聚贤集美”官方人才微信公众号上,集美区人才资讯“一网打尽”。这是集美区继编印《人才服务手册》之后,打造的又一个人才服务指南。

在集美区创业大厦,聚集了不少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很快,这里也将成为集美区人才服务的枢纽。根据规划,集美区委组织部将在创业大厦规划建设一个具有“政策、创业、对接、平台、宣介”5大功能的人才服务中心。同时,还将建立创业大厦人才项目成果展览区,整合、推介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成果。

针对人才创业初期融资难的普遍性难题,集美区还创新对人才的科技金融服务,优化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和人才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文/通讯员刘德英 郭妮妮 陈德坚 记者 应洁 林桂桢 图/集美区委组织部 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