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演出中,管风琴与竖琴合奏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路然)昨日是2017鼓浪屿音乐节的最后一天,“鼓浪屿”成为音乐人共同的话题。在专题讲座中,台湾音乐教授探讨鼓浪屿音乐剧的可能性;闭幕音乐会上,台湾管风琴家更献上以《鼓浪屿之波》为主题的管风琴乐曲,奏响庆祝鼓浪屿申遗成功的最强音。在鼓浪屿这座音乐之岛,海峡两岸的音乐人正在携手让乐声流淌,音乐不息。
昨日下午,在厦门市音乐学校鼓浪屿校区音乐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表演艺术中心主任、台湾杰出艺术贡献奖得主林淑真以《舞动鼓浪屿的文史——让想法歌咏成真》为题,为鼓浪屿提供了在音乐文化方面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她认为,鼓浪屿可以尝试打造原创音乐剧和观光剧场,将音乐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令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更好地传承延续。
登台作品:
台湾作曲家创作三首作品,昨晚是首次演出
入夜,亮起霓虹的八卦楼回荡着气势恢宏的管风琴乐曲,《异彩的鼓浪屿管风琴音乐——2017鼓浪屿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演。《为管风琴而作的鼓浪屿主题变奏曲》《王者之声-管风琴四手联弹》和《上行之诗-为管风琴与小鼓而作》三首作品的世界首演在一片期待中登场,三首作品皆为台湾著名作曲家许雅民所作。
其中,《为管风琴而作的鼓浪屿主题变奏曲》的演出最受瞩目。乐曲开始时雄伟恢宏,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随后流畅和缓,犹如老者诉说鼓浪屿的往事。当和声加入,节奏加快,好似旭日东升,光芒映照小岛,所有音符都在传颂赞叹着鼓浪屿永恒的美丽。乐曲间,《鼓浪屿之波》的旋律穿插响起,响彻八卦楼,更回响在每个听众的心里。
演奏主角:
镇馆之宝曾在台风中受损“失声”,昨晚是修复后首次登台
昨晚音乐会上,担任主角的正是风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09年制造的诺曼比尔管风琴。“它的音色真的很棒!”台湾管风琴师触摸这台管风琴后,无不对它赞不绝口。然而,早在数个月前,管风琴因为“莫兰蒂”台风受灾进水,一度“失声”。经过约3个月的修复,昨晚是管风琴复原后的首次演出。
参与修复诺曼比尔管风琴的技术人员刘嘉杰介绍,管风琴进水后之所以会“失声”,是因为制作管风琴使用的牛骨胶溶化后,流进机械内,以至于机械被粘住了。此外,管风琴部件内的皮件遇水风干后也会变硬。因此,3个月间,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专业工作人员团队拆开管风琴,清理牛骨胶,更换皮件,最后重新组装部件。
昨晚,当这台108岁的管风琴再次发出绝美的音色时,全场听众为它着迷,掌声久久不息。
【幕后】
台湾作曲家许雅民:
把《鼓浪屿之波》
融入管风琴乐曲
作为将《鼓浪屿之波》融入管风琴乐曲的第一人,许雅民将这次创作归结为海峡两岸知音之间的合作。“李未明老师把《鼓浪屿之波》唱给我听的时候,我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深受感动。”许雅民说,厦大艺术学院教授李未明给出了灵感,启发他创作。
“创作历时一个多月,并不算容易,难度就在于《鼓浪屿之波》本身拥有东方色彩,可是管风琴全曲必须以西方写作技法完成。”在许雅民看来,最终完成的《为管风琴而作的鼓浪屿主题变奏曲》就如同鼓浪屿一般,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为了音乐节演出,许雅民特地提前一周来到鼓浪屿准备。时隔6年,这回他走遍了鼓浪屿的大街小巷,发现这里变得整洁,尤其是对人文历史的保护很到位。“在台湾我们得知鼓浪屿申遗成功,都感到欢欣鼓舞!”
令许雅民欣喜的是,鼓浪屿的洋楼庭院、博物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展示,而是静静地讲述历史,表现出鼓浪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十分注重文化传承。他希望,今后鼓浪屿能多举办管风琴培训班,“我很乐意来到这里教授管风琴作曲技艺,让管风琴成为鼓浪屿音乐花园里永恒绽放的异彩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