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远(左二)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燕如)民族路122号,老骑楼建筑里的不辍旧物馆,馆内琳琅满目的老物件充满着浓浓古早风,瞬间打开了参观者的记忆之门。其中,不少老物件镌刻着沙坡尾的悠悠岁月:延绳钓柜、厦门海洋公社费用票、厦门水产品加工厂的奖状……不辍旧物馆馆长陈朝远将老物件的背后故事娓娓道来,时光倏尔流转到几十年前。
15日上午,沙坡尾“一日馆长”第三期活动举行,陈朝远担任“一日馆长”通过介绍珍藏的老物件,带领市民重温沙坡尾这座“活态博物馆”的历史文化。
欣喜的是,陈朝远和老渔民还捐出了珍藏的有关沙坡尾的老物件,以行动支持沙坡尾“活态博物馆”文化传承。
分享者
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拿出红色和黄色两个硬币,陈朝远指着上面模糊的字迹说道:“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厦门渔捞公社渔民服务部的代用币,渔民上船挑鱼,挑一担给一枚黄色代用币,挑两担给一枚红色代用币,相当于记工分。”
从厦门海洋渔捞公社讲起,陈朝远还分享了1965年的一小叠泛黄票证:厦门海洋公社费用票和厦门海洋渔捞公社成本卷,面值从壹分、伍圆到拾圆。大家仔细看着这些老票证,眼前仿佛浮现当年沙坡尾港口渔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的盛景。
视线转移到一个木头柜子,看见柜面的棋盘,大家争相猜测。“这是渔民在船上休闲娱乐用的。”陈朝远笑着回应:“这是延绳钓柜,是渔民上船放置渔具的。”
当年的水产供销公司还举办职工射击比赛,听起来是不是很酷?陈朝远拿出一张奖状来揭秘:“这是1986年水产供销公司颁发给厦门水产品加工厂的奖状,上面写着‘荣获一九八六年职工射击比赛第三名’。”
围绕渔业铺开,当年的沙坡尾片区聚集了冷冻厂、电厂、鱼肝油厂和水产加工厂等。可见当年这里的繁荣发展。在陈朝远看来:“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沙坡尾片区的发展,是触摸得到的历史,看得见的乡愁。”
参加者
老物件沉淀历史很有价值
48岁的刘晓玮听得十分用心,这里关于沙坡尾和闽南地区的老物件让这位新厦门人感到无比亲切:“看到那些老票证,让我想起自己在闽北老家曾经用的粮票。通过活动让我深入地了解厦门的海洋文化和沙坡尾的历史,非常棒。”
“每一个老物件沉淀下来的历史和故事,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有价值。热爱沙坡尾的人们悉心收藏保留老物件,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令人动容。”刘晓玮说,今后还要再参加“一日馆长”活动,了解更多关于沙坡尾的前世今生。
77岁的曾维海和70岁的老伴郑美珍看着熟悉的老物件,往日的回忆涌上心头:“这些沙坡尾的老物件,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曾维海夫妻俩出生在民族路,虽然不是渔民,但是他们的很多朋友都是渔民,年轻时就看着朋友们在用。
听闻这次活动,已搬离民族路的他们顶着烈日赶来参加:“这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传承沙坡尾独有的文化。”
此次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厦大学生参加。城市规划专业的大三学生田彤第一次邂逅不辍旧物馆。她说:“以后还要再来参观,让自己更加了解沙坡尾。”
【特写】
“一日馆长”的旧物情怀
46岁的陈朝远经营着沙坡尾唯一一家旧物馆,至今已有三年。担任“一日馆长”让他十分开心:“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坡尾的历史文化。”
陈朝远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留过学,在企业上班十几年,可最终让他倾心的还是老物件的收藏。在沙坡尾开旧物馆,在他看来最合适不过了,“这里是厦门闹市里仅存的避风坞,是厦门港的发源地。这里的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方式,凝聚几代人的智慧,这些老物件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句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沙坡尾,我想让大家看到老物件承载的历史,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也是陈朝远坚守这家店的初衷。
老渔民捐出珍藏的老物件
在大学路56号经营渔具店的阮先生抽空赶来参加活动,还带来三个要捐赠的“宝贝”——百年水壶、眼镜猴和手摇油泵。
极具年代感的老物件引起大家的好奇。阮先生逐一介绍:“这些都是以前渔民要用到的东西。这个竹制水壶可装3升的水,是我爷爷那个年代用的。当时出海打鱼,装上满满一桶水够两个人一天的用水量……”
出生在船上,土生土长的厦港人阮先生坚守着他的渔具店,至今已经营30年:“上世纪90年代这条街有30多家渔具店,如今就剩我这家了。”如同对渔具店的这份情怀,当日阮先生把这些悉心收藏了十多年的老物件全部捐出来。展示红彤彤的捐赠证书,又被授予“沙坡尾活态博物馆名誉馆长”,阮先生感慨道:“为沙坡尾的文化传承做点贡献,让更多人的了解过去的历史。”
同样的感动来自于陈朝远,他也捐出了收藏的厦门海洋公社票证、延绳钓柜和水产供销公司等两个奖状。在民族路经营画廊的蔡天安现场带来一幅2012年他画的《沙坡尾避风坞》,向大家展示避风坞曾经的景象。对沙坡尾情有独钟的蔡天安至今画了四五十幅沙坡尾题材的画。他说,他也打算捐出一幅画,支持沙坡尾“活态博物馆”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