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鹭岛房车 > 正文

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实施 热销车型仍需加价

2017-07-11 09:05:52严明君 林夏阳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热门车型供不应求,成为商家加价的主要原因

厦门日报讯(见习记者 严明君)7月1日起,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统称“新《办法》”)实施,其中规定,经销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售车或收取额外费用。新规实施十多天来,厦门车市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日前暗访了厦门部分经销商后发现,一些热门车型的加价现象依然存在。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对加价现象的约束力在短期内相对有限,未来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加价依旧 精品加装成主流

近日,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加价问题,记者暗访了厦门多家畅销车型的经销商发现:车源紧缺、市场热捧,使得不少经销商针对热销车型不约而同地采取加价行为。

“全新5系没有现车,需加价2.3万元精品,三个月左右可以提车。”针对新近上市的宝马新5系,销售顾问如是说。

记者随后来到广汽本田4S店,听到了类似的声音。“这款车(冠道)全厦门都需要加价。”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同是冠道370 TURBO,不同的经销店加价从1.2万-2万元精品不等,提车时间1-3个月。

而在东风本田展厅,此前一直处于加价状态的思域1.5T目前需加价3000元精品,内容包含贴膜、脚垫、底盘装甲、全皮座椅等。

此外,同样热销的上汽大众途昂、广汽丰田汉兰达、奔驰GLC和E级等车型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加价现象。当然,记者也注意到,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目前现金加价的形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选购精品。唯独奔驰GLC依旧是现金加价,额度在2万-3万元左右。

商家很淡定 客户挺无奈

“没办法,都得加。”

暗访过程中,不少车行对于记者的加价质疑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车型供不应求成为加价的最主要原因。“订单太多,车源不足,很多客户都希望早点提车。”

“我们也不是强制加价,你可以选择。”东风本田4S店的销售人员表示,思域这款车,加价后两个月左右能交付。如果不加的话,要至少三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拿到车。

谈及新规内容所禁止的加价行为,上汽大众的销售人员反复向记者强调,他们加的只是购买精品的支出。在他看来,官方指导价并不是最终市场价,实际销售价格还是要依据市场现状而定。

“(加价)这个东西,说实话,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因此,尽管心里不情愿,但为了早日提到车,一些消费者对此行为选择了接受。

“就喜欢这款车,只能加点钱,多等几个月真的坐不住。”在某品牌展厅,正准备下订金的刘先生稍显无奈地跟记者说,尽管需要多掏一定的费用,但还算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真要去投诉维权,感觉实在费时费力,不如加点钱了事。不过,也有个别消费者表示,会因为加价转而购买其他车型。

【记者手记】

政策落实到位仍需加强

对于市场热议的加价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办法》的初衷是希望对厂家、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以此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其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从目前的推进和行业现状来看,短期内还是难以撼动市场加价行为,这也让其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首先,新规的落实还缺乏相关的监管措施,加之处罚力度较小,实际制约效果有限。其次,供小于求的市场现状依然存在,不少消费者为了尽快提车而默许了商家行为,一定程度上也为加价提供了生存土壤,使得加价提车得以继续存活。此外,各大厂商也应该在遏制此类现象上有所作为。

当然,车市远不止以上几款热销车型,面对市场加价行为,建议消费者量力而行,理性购车,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链接】

新《办法》

其他争议点

单店可卖多品牌车型

新《办法》打破了单一品牌授权售车模式,允许授权和非授权销售模式同时存在,经销商可以销售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然而,考虑到目前4S店的整体运作模式,加之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宝骏车行买宝马”的现象,短期内或许很难成行。

不得捆绑销售保险

新《办法》中提到,经销商销售汽车时不得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事实上,多数车商在销售过程中的部分利润是通过转移到金融保险上来实现的。如若不让捆绑保险,极有可能出现经销商为保利润,而回收优惠措施的情况。

消费者可异地购车

新《办法》规定,供应商、经销商不得限定购车者户籍条件,这无疑将为消费者异地购车提供便利。但从实际情况看,异地购车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居住证、上牌年检、车辆过户,以及维修保养等相关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