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56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铺轨列车抵达厦门海堤,鹰厦铁路挺进厦门市。(原本报记者李开聪摄) 厦门老海堤是陈嘉庚智慧的结晶。(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记者林桂桢应洁)从厦门大桥出岛,两侧一栋栋燕尾脊、红砖墙的嘉庚建筑,近山面海,鳞次栉比地排开。许多第一次到集美学村的人,都会惊艳于其美丽的风光、完善的基建和科学的布局。 近百年前,非科班出身的陈嘉庚,以超前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务实态度,一手创办了体系庞大、功能齐全的集美学村,还倡建鹰厦铁路、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今天依旧闪烁着深邃的智慧光芒。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鹰厦铁路亦成为连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运通道。 完善学村布局 发展社会公共服务 对集美学校的建设,陈嘉庚有着宏大的规划。他认为,学村应有“大学规模宏伟之气象”,既要讲究美观实用又要注意长远规划。在校舍的布局方面,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面海无塞”是他对集美校舍的最初愿景。他曾在1923年致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的函中表示,建筑宜分布在大操场两边近山之处,从海口到大礼堂之间可无障碍相望。 在厦大校舍的选址和规划上,陈嘉庚也提倡“背山面海”的科学布局。今天,这所与鼓浪屿隔海相望、背倚五老峰的学府已跻身全国最美大学之一。 在上世纪前叶,陈嘉庚就颇具远见地意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在修建大批校舍同时,他还兴建了大量公共设施,如集美学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以及位于思明南路的华侨博物院等,既服务于学校,又成为向周边民众展示和宣传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窗口。 其中,华侨博物院是中国首家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美幼儿园、科学馆也均是全国业内首创。 倡建铁路海堤 打通福建经济命脉 汽笛轰鸣,车水马龙,作为曾经鹰厦铁路的一部分,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日夜服务于这座城市。在海堤的南端,巍然矗立着由朱德元帅题词的纪念碑,碑上刻着“移山填海”四字。“岛今成半岛,宏伟见人工。”海堤开通时,郭沫若即兴赞美。 这条宏伟海堤和曾经作为福建经济命脉的鹰厦铁路,都是陈嘉庚智慧的结晶。1950年6月,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1952年12月,他又致函毛泽东主席,此后与周恩来、朱德、陈毅的互访交谈中,也重点提出福建修建铁路发展工业的建议。1953年2月,陈嘉庚找到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落实了鹰厦铁路的方案和开工时间。 在陈嘉庚的提议下,连接集美和厦门岛、老集美和杏林的两条海堤——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相继建成。这座全国唯一的公路铁路两用海堤,在1990年前是厦门岛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进入厦门,促进了厦门的经济发展。1957年4月12日,鹰厦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结束了福建没有出省铁路的历史。 【名人说嘉庚】 文博研究员何丙仲: 嘉庚的家国情怀 值得后人敬仰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关注中国政务方面。1949年5月,陈嘉庚前往北京开始历时10个月的中国之旅,并做出最后一次的重大政治抉择——离开新加坡,投奔祖国怀抱,而后写下《新中国观感集》。不久前,我将收藏的这本书赠送给陈嘉庚纪念馆。重读嘉庚先生的著作,再次被他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晚年得到升华,对国家的热爱值得后人敬仰。(整理/本报记者陈冬) 【征集令】 邀您共同绘制 “嘉庚世界地图” 本报继续向读者征集“嘉庚世界地图”,以全球为背景,寻找与陈嘉庚先生生平线索、嘉庚先生足迹有关,及深受嘉庚先生影响的地理坐标和背后故事。欢迎您踊跃提供有关嘉庚先生在全球版图上的足迹、线索,为我们讲述您所知道的背后故事。 同时,如果您有与嘉庚先生海内外足迹、影响相关的实物、图片,也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拟在陈嘉庚纪念馆举办的“一座城·一个人”主题展中展示相关实物,陈嘉庚纪念馆将加以妥善保管或收藏。 |
相关阅读:
- [ 07-04]7月7日-8月17日 到陈嘉庚纪念馆欣赏丰子恺漫画
- [ 06-30]集美举办嘉庚故事主题快闪 嘉庚公园市民偶遇“陈嘉庚”
- [ 06-25]快闪歌舞剧亮相嘉庚公园 观众穿越历史遇见“陈嘉庚”
- [ 06-21]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参观陈嘉庚纪念馆 李钦辉陪同
- [ 05-02]陈嘉庚形象首度搬上厦门歌仔戏舞台 受到观众热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