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垃圾分类是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方式,近来更是在厦门掀起了一股热潮。而在“文明小袋鼠”的发源地,海沧更是率先在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去年夏天,海沧的小袋鼠行动已经从“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升级为“文明小袋鼠,垃圾要分类”,在全区启动垃圾分类的推广工作。
为了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的理念,让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即日起,海峡导报将联合海沧区委宣传部推出“将垃圾分类讲海沧故事”专栏报道,深入挖掘报道垃圾分类的先进人物与经验,讲述环保故事。
“叶子和死掉的蟑螂属于厨余垃圾,用过的水笔壳可以回收,笔芯不可回收是其他垃圾。”在海沧延奎小学校园里,导报记者遇见了几位二年级的学生,就顺口问了几个关于垃圾如何分类的问题,没想到他们迅速答了上来。
作为“文明小袋鼠”的发源地,延奎小学在去年起就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在延奎小学,“垃圾分类”已经融入校园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文明小袋鼠”已经全面升级,从“垃圾不落地”到“垃圾分类”,延奎的环保教育已经成为海沧环保教育的一个缩影。
垃圾分类 延奎师生互相监督执行
“打印的纸张可以回收再利用,但已经擦了嘴的纸巾就不可回收了,应该属于其他垃圾,还是要减少使用餐巾纸。”在延奎小学食堂里,两位老师就使用过的餐巾纸是否属于可回收垃圾展开讨论,没过几天,这个“小常识”也被全校师生记住了。
延奎小学副校长刘惠清笑着说,自去年9月学校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全面行动以来,像这样引发师生们热烈讨论如何分类垃圾的场景就经常可见。
在延奎小学教学楼内,校长和老师的办公室以及各班级教室角落里,都有按照四大类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设的四色垃圾桶,并配上了相应的四色垃圾袋。
学校还制定了一套独有的垃圾分类评分机制,即行政老师和卫生老师检查办公室、年段值日学生干部和大队委检查班级教室,并以“垃圾是否分类和分对类、是否垃圾减量”进行评分。
当每周一学校举行国旗下讲话,大队委公布一周的垃圾分类评比结果和垃圾分类优秀班级时,孩子们的欢呼声总是格外响亮,这成了他们践行垃圾分类的“强动力”。
延奎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陈端霞说,延奎小学垃圾分类主题夏令营和舞台剧也正在筹备当中,下学期开学就能在舞台上看到学生们的精彩演出。
融入社区 垃圾分类海沧有一手
过去延奎小学在宣传“垃圾不落地”的时候,就是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孩子们融入社区,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明小袋鼠”的行动。
如今,他们又通过这一方法,将垃圾分类的行动扩展到学校的周边社区,带动家长一起加入行动。在海达社区法制广场,学生们也变身“小老师”,通过演绎小品和发放宣传单,为周边居民普及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知识。
其实不单是延奎,在海沧,越来越多的校园跟社区联动,将学校的环保教育融入社区。来自海沧区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全区教育系统共分发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及倡议书4万多份,首批配备室外标准分类容器67个,室内垃圾桶298个。
据了解,海沧区教育局将在全区按示范校创建标准要求落实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完善组建学校师生垃圾分类督导员,对垃圾分类投放、督导、收集。同时,海沧区教育局将推广延奎小学垃圾分类星级评价模式,让学生向“垃圾要分类”的文明行为习惯推进,同时在“文明班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垃圾分类”评价体系等,引导各校将垃圾分类工作转入长效运作,提升师生参与率、投放准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