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毒需要抽丝剥茧 任睿,理化实验室的一名毒物鉴定师,于2004年加入厦门警队,在湖里公安分局做了3年侦查工作,2007年调至理化实验室工作,今年是他成为毒物鉴定师的第10个年头。 在任睿看来,鉴毒工作犹如是在拆开被层层密封的包裹,他们运用各类先进仪器和检验方法,对各类毒品、毒物等检材进行抽丝剥茧,鉴定过程纷繁复杂且严谨,并最终确定包裹里究竟是何种毒品。如果对某种毒品不确定时,他们就要查阅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检验办法,甚至要做几十次的试验,最终给出最完美的鉴定结果。 “要确保不出错,必须做到16个字:科学严谨、高度负责、专心致志、公平公正。”任睿说,“办案单位送来的检材中,鉴定出的毒品成分量有多少,是法院定罪量刑的关键性参考依据,由不得丝毫马虎。” 为鉴“邮票”查百篇论文 在每一起毒品案件中,毒物鉴定师不关注人,只关注物,即检材。 今年3月16日,癸官派出所民警在毒贩住处缴获5枚纸片,疑似为新型毒品“邮票”。所谓的“邮票”就是毒品LSD的俗称,不法分子将LSD致幻剂滴入纸片中,“瘾君子”可将纸片放入嘴里,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致幻剂,人一旦吸食,将做出失常的行为。 到底是不是“邮票”?这就需要毒物鉴定师出场了。“鉴定其他毒品,可用甲醇、乙醇等普通溶剂检验,但用于鉴定‘邮票’却没有作用。”任睿说,因“邮票”不常见,在检验方法上费了些周折。 随后,任睿和同事聂丹凤查阅近百篇学术论文和相关资料,最终才确定LSD的理化性质与检验方法,并成功完成鉴定工作,确定民警所缴获的就是毒品“邮票”。在鉴定报告面前,毒贩只能束手就擒。 前年1月,警方在枋湖南路一出租屋内缴获2831克淡黄色液体,疑似液态冰毒。“但液体中的甲基苯丙胺含量极低,我们经过反复浓缩提取后,才检验出甲基苯丙胺含量,确定其为液态冰毒。”任睿说,这也是他从业10年来,检验过的甲基苯丙胺含量最低的一次。 任睿说,一起毒品案件,他们有的只需检验几个检材,有的则需检验上百个。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查处,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制造麻烦”,但在毒物鉴定师的科学检测面前,他们无处遁形。 |
相关阅读:
- [ 06-24]厦门中级人民法院多起毒品案昨集中宣判 8人获刑
- [ 05-04]厦门市筼筜派出所查获全省首起新型毒品LSD
- [ 03-31]6名建筑工人辛苦打工赚钱 血汗钱却填到毒品无底洞
- [ 02-15]厦门市边防公布查毒成果去年缴获毒品1.23吨
- [ 09-06]厦门某男子为筹毒资贪污公款 毒品不止断送了他的仕途
- [ 08-23]菲律宾警方逮25名台湾人 涉嫌毒品、网络及电信犯罪
- [ 08-13]无业游民盗走摩托车换钱买毒品 曾在同安打过工熟悉地形
- [ 08-03]暑期台湾青少年毒品案激增 3天逮捕近2000名毒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